观影随笔

近期的话题电影并不少,身为社会动物,少不了会被卷入其中,所谓雁过留痕,姑且按照时间顺序记下,做一备忘。

Sherlock Holmes: 全凭着对福尔摩斯的感情,我多少年没这么主动的找过片子了,看完之后观感则是很复杂,这里也不赘述了,但是总的来讲,这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福尔摩斯片,也是很有范儿的片子,不管我对编剧有什么微词,但是小罗伯特唐尼和裘德洛没有让我失望,有续集的话,我还是会跟进的;Avatar:这片子火到我已经完全不打算去看的程度了,因为有点预先摄入信息过头的感觉,而且对于这种太众口一词的高期待的东西,我一向有点不敢去看的,一是怕失望,二是媒体恨不能把可以剖析的都剖析完了,末了再去看的话,甚至心里活动都不知道是在印证那些读到的观点呢,还是真的在自我体会。

但是就在我等着它彻底下线的时候,老婆却主动发信说有便宜票卖,已经入手两张,立马开路去看,所以我就这么随波逐流的进了电影院。

注:普通3D,杭州这种小地方没有IMAX,以后还是过年回家,然后进省城的时候再去体会体会IMAX的感觉吧。

不知道是不是真象人说的,如果不是IMAX不如不看,整部电影下来3D效果带给我的感觉只能用相当平淡来形容,按理说大场面和让人提心吊胆的场景那么多,应该是3D发挥的好机会,但是在3D临场感上给我真正留下印象的却一个也想不起来,甚至远不如前年号称半3D的地心历险记,这个很反常,我想也许真的只能归因于场地问题吧——虽然上次地心也是在同一个厅;情节,中心思想这些语文课的东西,就不用再说了,这点上我很赞同有评论说的,人家本来就不玩这个了,玩的就是技术和想象力,至于人家歪打正着的碰触到了所谓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那也是纯属巧合罢了。

技术上的牛气,在我看来,其实真的不是体现在所谓的3D效果上,而是已经浑然一体无法分辨的CG和实景。

我们可以找到真人拍摄的更加震撼的场景,也不难找到更加绚丽的动画CG,但是在阿凡达里,CG和真人之间的界限荡然无存,观影者根本无法分得清楚两种手段之间的区别何在,阿凡达之后,我至少看到这样一种可能性,演员这个职业的重要性也许越来越低了,或者至少演员在电影中所承担的责任会渐渐的变得越来越不同于现在。

在这里,允许我向曾经在纯CG拍摄拟真人电影的道路上充当炮灰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致以敬意,和今日的阿凡达相比,原本堪称逼真的效果却是显得那么拙劣,卡梅隆注定是会被载入影史的人,他主动而清醒的在技术上推动了这个产业的发展。

至于很多人称颂的想象力,我个人感觉不能凭空拔高,什么样的土壤就能够长出什么样的花朵。

考虑到卡梅隆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可能接触的科幻作品,阿凡达里表现出来的种种想象力,只能说是过于保守,或者是为了迎合和照顾普通观众而做出的妥协。

考虑一下诸如安德系列,弗诺文奇或者哪怕更久远一点的年代的作家们对于外星生命和环境的设想和描述吧,再看看潘多拉星球上那和地球百分之八十以上相似度的环境,看看纳威人典型灵长目的外形,这其实只是重新包装过的西部片罢了,一个牛仔和印第安部落间恩恩怨怨的新瓶旧酒而已——只不过这些想象力对于几近贫乏的国内电影而言,早已经不在同一个层次了,我们的文化土壤,注定短期内根本无法支撑起这样的繁花来。

网瘾战争:把这个列入到正儿八经的观影感受,特别是和Avatar并列,简直是两个极端了,估计会有争议,而这样一个网友剪辑恶搞的长片放在这里,俨然是华语影片的代表——这恐怕迹近一种羞辱了。

我无意羞辱,我能理解。

前半段的网瘾战争,如果没有过WOW的经验,以及苦等开服的郁闷,很多地方也许并不能觉得有趣。

对于我来说,那些影射社会事件的桥段其实也并没有多少的触动,仅仅只是另一个版本的报道,殊不知这现实本身早就足够的荒诞,甚至超过这些复刻版本。

真正的亮点当然就是在于后半段的呐喊,我也有点小感动,并不是因为里面所谓的愤怒,其实更让人动容的是那种可怜。

我也不认为如我的P民会真有什么补天裂的气魄,但是那种声嘶力竭的控诉,真的是心有戚戚,可怜可悲,光凭这点真情实感,就不愧是被很多网民评为本年度最佳华语片——而且制作者的勇气确实可嘉,所谓的宅们,也有忍不住的一天啊。

27 Jan 2010 , 写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