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硬科幻到幻想小说

这两天读到《科幻世界·译文版》三月刊中李克勤的前言,半调侃的提到了尼尔·盖曼的作品获得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儿童文学奖项的消息——同时感慨这个家伙的不务正业、‘不守规矩’,须知,那些什么类型的作家写什么类型的书的好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这个对编辑和图书管理员来说同样残酷的杂糅时代,赫然已经到来了。

看看那些作品就能很明显的感到,对于科幻小说、奇幻小说来说,那条分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甚至就如同这篇前言提到的,科幻、奇幻、爱情、历史、宫廷、战争……这些元素中的几种往往会同时出现在一部作品当中。‘科幻的皮,奇幻的骨’这种事情已经越来越常见,而像早期硬科幻当中,能够如同砌砖搭墙一样用坚实有据的‘未来技术细节’来撑起作品的则越来越少了。

比如,‘天渊’系列,虽然是科幻的,但那些想象和设定,很多时候和奇幻作品中的那些架空设定有很大的区别么?还有出现在无数作品中的多重宇宙,平行世界的概念,更是早就在包括科幻、奇幻在内的作品里泛滥,看看‘安柏志’,看看这期译文版上的尼尔·盖曼的‘穿梭异界’,他们难道不是很相似么?再看看近些年的雨果星云的得奖名单。科幻奇幻交替争夺的情况也很激烈,而诸如天渊力抗哈利·波特的情况更是不少见,而一直被认为是科幻界的顶级奖项,其实更准确的说,它们涵盖了所有的幻想类小说——特别是奇幻类小说其实更加强势一些。

这是必然的趋势,而且自然会愈演愈烈。因为能够让科幻迥异于其余(特别是奇幻类)的硬科幻之路,注定会越走越窄。因为适合硬科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还能遥想属于阿瑟·克拉克那一辈的黄金时代。硬科幻作家们的思维总是可以穿越技术的瓶颈,用瑰丽的想象加上扎实的理论基础来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实实在在的未来技术的景象。更早的时候,儒勒·凡尔纳就可以提出那些超出人类科学水平很多年的,在当下终于得以实现的技术,而阿瑟·克拉克的很多设想甚至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走在了科技的前面——最重要的是,这些并非他们拍拍脑袋的奇想,而是基于现有技术和理论依据所作出的合理的、可实现的、有重大借鉴和指导意义的结论。但是,这样的时代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已经不会再来了。

主张‘超人巨变’的弗诺·文奇就在访谈中坦白的表示,当前的硬科幻创作,对于创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难。曾经的科幻作家,可以轻易的在当前技术基础上推演出几十年后可能实现的技术,但是,当前技术的发展实在是过于迅速,科幻小说中能做到的技术超前(当然是指有根据有切实可行性的)也许只能保持几个月而已。最尴尬的事情莫过于,他曾经经历过当一篇他创作的小说发表时,文中提及的技术,居然就已经实现了——这不变成科普了么?

而技术发展过于迅速,技术分工的越来越细化和专业化无疑是根本的原因。就如同当年达芬奇这种全才已经不可能在这个时代出现一样,就算是科学家,你也不太可能像当年那样可以在头衔上同时加上一堆诸如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等等等等的称呼了。要掌握足够新的、扎实的知识和技术,必须专业化的投入精力,否则,你甚至可能连当前的某方面的技术进展都无法了解,遑论是革新和设想了,强行设想,只能是闭门造车,空中楼阁,更是偏离了硬科幻的方向。这就是为什么作家越来越难创作真正的硬科幻了。

所以,自然而然的,我们会发现,科幻果真越来越‘软’了——当然并不是说越来越不好看了。索性挣开了技术念想的科幻小说家们,开始更广阔的在情节、人物上面下功夫。就像那些波澜壮阔的太空歌剧,就像那些潇洒的赛博朋克,骨子里写的是人物和情节,而科幻的世界只是一层做梦的环境罢了。某种意义上,就和魔幻世界里的架空大陆有一样的本质。所以,在小说类型中比较另类的科幻小说,开始越来越注重于小说更加原始的作用——描写人性,照亮灵魂,给读者提供心灵上的营养。(当然,这是我私下的定义…请批判的理解。)

所以,总结来说,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这样,现在这样,以后也只会程度更加的加深。这个趋势导致了硬科幻小说的渐渐式微,从而令科幻小说慢慢的和其余的幻想小说日趋融合。而这股汇合的力量,其实是一种更加纯粹的、以及被迫‘高度专业’化的小说,反过来,又构成了我们眼下这个‘高度分工’的社会的一部分。

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18 Mar 2009 , 写于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