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求是之名

image

今天无意中看到《新闻调查》里关于前些日子,沸沸扬扬的浙大副教授论文造假事件的专题报道。同时也看到88 BBS上的群情激昂,一部分是为新闻中忙不迭的推诿责任的某实验室主任丑态感到愤怒;一部分是为浙大"朝中无人"遭到这种"软柿子"待遇感到不公;也有人对当前这种论文驱动的,急功近利的普遍学术风气不满;自然也有人同情算是这种制度下受害者的贺海波。

在我,以上几种感情是兼而有之。

对家境出生似乎并不特别好的贺海波来说,面对着几乎违背科学研究规律的高论文要求和残酷的竞争,动了歪念头去走‘捷径’,确实是不道德的事情,但是在现在大家心知肚明的学术氛围下,虽然可恨,未必没有其可怜之处,想想前段时间那个新闻里因为压力太大,独自走上高架徘徊的博士生吧;而他的领导、导师的管理失责绝对应该追究。

比如那位实验室主任,虽然其言行上确有不够地道之处,但是,坐在他的位置上,没有去严厉盘诘科室人员的论文可靠性(特别是这种事情,在高校绝对算不得稀奇),没有拒绝‘和其他许多人一样’毫不费力就能挂个SCI索引论文通讯作者的诱惑,归根到底是什么原因?柴静逼问他说,没有监管的管理,是会导致问题的管理——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他就在缺乏监管的状态下面对了诱惑,不犯错,那是人品好了。

再进一步,为什么没人监管他呢?就是因为这种追求论文、追求排名的风气,本来就是校领导的方向。杨卫在采访当中就精神奕奕的用手反复的做出了推动的表示。这种和大跃进差相仿佛的全国性的氛围,本来就是符合校领导的期望和利益的——一如地方领导眼中的地区GDP。

那为什么没有人监督或者纠正校方的方针和政策呢?——问题是,谁来?这个方向本来就是从更上层传达而下的。

听说这次两会,有人提出了‘教授治校’的提案,这个想法当然是很好的。要想真正的抓好学术,恐怕只有心中有学术的教授能够真心去做。官僚治校而重视数据、政绩本来就是无法避免的。而当前很多学校里存在的行政人员地位高于教授老师的现象,其根本也在于官僚治校。但是,这个恐怕很难很难。读到过一篇博文,人贵自知:跟他们比,我算个屁。里面提到了一则事情:

刘文典。此人曾是安徽大学的校长。

蒋介石想到安徽大学视察训话,结果刘先生断然拒绝。后来蒋介石非去不可,结果发现校方提前并未做任何“欢迎准备”,非常不爽。刘先生淡淡地说,“大学并非衙门”。
……
蒋介石把刘文典叫来,结果寥寥几句已经不合,刘先生指着蒋介石的鼻尖大骂“你就是个军阀!”蒋介石大怒,两个耳光扇过去——身材貌似弱不禁风的刘先生一秒钟都没犹豫,飞起一脚狠狠地踹在蒋介石的肚子上,蒋委员长捂着肚子满头大汗。刘先生因此被以“刺杀领袖罪”被关了一阵子。后被解除安徽大学校长一职——没多久刘先生北上,到清华作了国文系主任。

让人不由发笑,所以,还是讲点现实的吧。

这次报道里最让我触动的,莫过于它的标题了。“以求是之名”,反复念叨,心里就不由的发酸。竺可桢老校长的“求是”校训,从当年入校,就耳熟能详,直到离开了学校,直到了今天,依然深深的在我心上。

可是现在,这被如同反讽一样的放在了这个专题的片头,这一幕让人既羞愧也愤怒。难得的是要知耻而后勇,不要继续玷污了“求是”的校魂——举世皆浊不是随波逐流的借口。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要自己问问,第一,来浙大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谨以求是之名,借老校长的这句话和校友共勉,希望在心里不要当真回答:“混。混混。”

23 Mar 2009 , 写于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