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inskY

  • 首页

  • 分类

  • 标签

  • 归档

社会契约论-第二册笔记

发表于 2009-04-28 | 分类于 读书

第二册开篇讲述的就是主权的问题。

代表整体利益的主权不容放弃;何为放弃?无条件的放权于当权者。卢梭相信,个体意志和利益,不可能一直重合于整体利益,所以对特定个体的无条件服从必然导致主权的崩坏;而倘若此过程中民众保有否决的权力却并未行使,则当作默认认同。此时,统治者的政令,可等同于一般意志。

所以,这点上算是否定了君主专制。

接着,基于对一般意志的描述推导,主权不容分裂——简单的讲,全部或者是零,不存在部分的主权或一般意志。 政客们往往诡辩的把各种所谓的‘权’(知情权、立法权、执行权、等等)时而分割,时而合拢,用来迷惑民众的视线,殊不知,所有的权不过都是一样罢了。

那么,不容侵犯神圣的一般意志会出错么?卢梭给出两个假设:人民知情;以及全体处于足够随机的个人利益冲突中,这样抵消汇聚,才能形成真正代表共同利益的方向。一旦集体内部出现了社团组织,那么利益的取向类型被人为减少,那么最终形成的决定,则会蜕变成为特定人群的特殊诉求(这里,不妨想像我们常说的51%对49%的投票结果)。所以,理想的政治体制就需要制定者坚决的杜绝在体制内部出现任何社团组织——可是,如果一旦出现,并且无法扭转的话,就应当让国家内部出现尽可能多样化的社团组织,以抵消牵制负面的作用。

然后是关于集体的一般意志的作用范围,它到底是不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呢?卢梭清晰的表明,所谓一般意志,必须是一种真正代表了全体利益的、公平的、普遍的针对所谓抽象全体的意志。即,一般意志的一切约束和作用,必须是平均的施加于属于国家的每一个个体之上(一旦这个意志出现了针对特定个体的不同的待遇,就意味着这个契约的破灭和一般意志本身蜕变成为了特定的群体的意志),并且根据契约,所有的个体是以牺牲了必要的利益和自由为代价而缔结了契约,所以这样的要求同样是不能无限制的——至于究竟能够到什么程度,这个同样要取决于一般意志。

那么,生与死的权利,这个最容易为人提问的话题就开始被作者详细分析了起来。到底个体应不应该被要求为了他人或者集体利益而牺牲?到底一般意志有没有权利因其犯罪而裁定个体的死亡或者其他惩罚?虽然卢梭说了很多,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能不能牺牲别人来保护你的利益,这个取决于是不是你做好了准备为了别人牺牲你自己?即,作为契约的一部分,你以随时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了在这个社会或者国家中能够以他人的生命来捍卫你的安全的权利;同样,赞同对杀人者处以死刑,实际上是以公民都有假如自己杀人,也必须要被处死刑为代价。这个,与前述的,契约的形成和缔结,是个体以原属自身的利益作为代价,换取加入公约社会的权利一脉相承,同时也是为什么卢梭反复强调社会的契约必须是一个平均的、针对所有个体的契约。

延展到了‘法律’。法律在他眼里并不是社会公约的一部分,而是社会公约为了自身的生存和保留所必须的工具,是一切个体应当平等遵守的法则,它的规定同样应当是抽象、平均的,绝对不能针对特定的个体做不同的规定。它本应由共同组成一般意志的所有个体来制定——但是客观原因导致不可行,所以,需要法律的制定人。

对立法者的要求非常非常之高——读过前面的内容,这一点不难理解。他要有这非凡的才华,同时又必须独立于统治者。

因此,在宪法草起人的使命中我们发现两种不相容的东西:超出人的能力的事业,和缺乏付诸实施的权威。

立法与执法不应当落入同一人手中,所以希腊城镇立法时要假手外人,十八世纪的意大利诸共和国也如此等等——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假借宗教和神祗的名义立法,当然,这个不是长久之计。但是这也说明在民族形成的初期,宗教往往是政治的工具。

而后面对于法治的对象,‘人民’的思考,恐怕会引起今天的争议。卢梭提出,适合法治的民族,是有着特定要求的,而在不恰当的时期和不恰当的方式去试图改造,都会导致失败。

人民必须有某种共同的种族渊源利益联系和社会约定,但还没有承担过法律的真正约束;人民还没有产生根深蒂固的习俗和迷信;它也没有受到邻国突然侵略颠覆的危险,它要能够独立对付任一邻国或借一国之助反抗另一国,而不介入邻居的争议;它应该是一个人人彼此相识不必对任何人附加过重负荷的人民;它还要是独立自主不依赖其他民族也不被他人依赖而自存的人民。

按照他的逻辑,我沮丧的发现,似乎当前的中国社会的确有些尴尬。更何况,他还特意指出:

一个人民之争取自由,只有在其未开化的时候,而非当文明的精力耗尽了的时候。人民只会在动乱中失落,而不会在革命中恢复自我;当人民身上的锁链一旦打破,它也就解体分化成为个体,而不再是人民了。从此,这些个体的乌合之众需要的是一个主人,而不是解放者。自由的人民,记住这一格言:自由是可以获得的,但绝不能重生。

虽然未必正确,但是看来我们面对的的确是个难题。

卢梭对于法律系统的阐述,却让我意外的直接概括性的将其分为两个要素:自由和平等。

自由,是因为国家的力量为每个个体依赖的源泉;平等,是因为无它自由就不能存在。

我已论述了公民自由。对于平等,这个字不能用来暗示权力和财产对每个人都平均分配,而是权力不应该成为暴力,法律是一切权力行为的准绳。至于财产平等,就是富人没有富到可以收买奴隶,而穷人也不能穷到出卖自由。

作者眼中,法律的作用在于保障平权、并且吻合于和谐的自然规律。

而在开始后面的讨论之前,卢梭将法律分成了四类:

  1. 关于统治关系和制度的政治法,又称基本法;

  2. 国家民众之间的法律,民法;

  3. 个体与法律之间关系的法律,刑法;

  4. 堪称法的基石的道德、习俗,归根到底,公众舆论。

而作者认为,其中和他的论题有关的只有政治法——这构成了政府的形式。

第二册到此完结,这里讲述的东西已经离真正的社会关系和我们能接触的东西越来越近,也越来越实在了——不敬的想想,很多东西可以直接在诸如天涯论坛之类的辩论回帖里看到了……

阅读全文 »

社会契约论-第一册笔记

发表于 2009-04-27 | 分类于 读书

之所以喜欢看卢梭的文章——特别是居然包括他的一些哲学的东东,多半是因为喜欢他讨论问题时那种动则就从古罗马古希腊社会讨论起的气魄。当然这还不算狠的,不信,想想论人类不平等起源与基础里,那干脆是从类人猿开始讨论的……我很赞同这种刨根问底,追其本源的调调。本来看这种书就图个瞎想,干脆想个通透的好,对错不论,自圆其说就可。

卢梭首先论证,社会制度必然取决于契约,但是任何基于暴力和强权的契约都是既不稳定也不合法,根本不是真正有效的契约。奴隶制度和独裁在这里是主要的批判对象,而作为战争结果的奴役关系,同样如此。而自由人愿意脱离所谓的自然制度进入契约的制度,其前提必然就是制度能够保障以及带来更大的个人利益。

但是,卢梭也指出,为了这样的目的,个人加入群体,并且决定遵守群体制度,就必须抛开个人的自由融入整体,否则最终会导致其契约制度退回到自然制度,所以对一个理想社会而言,契约至关重要。

接下来,卢梭阐述了他心目中的社会主权者(这里的主权者,指的是作为社会意志代表的,由个人集合而成的法人实体。拥有集体的自我和自己的生命和意志,并非指当权者。)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双方对彼此皆负有责任和义务,但指出对于作为整体代表,并且借助社会契约而形成的主权者,其之上不再应有任何约束(既然此时该整体被视作一个独立的自由个体,并且任何有悖契约和群体利益的行为都会导致社会契约实质上的不复存在)。而对于个体来说,鉴于享受权利却逃避义务是人的天性,所以势必需要制定合理的契约来保障。而一条重要的默契就是:不遵从一般意志的个体必须被强制服从全体利益,这是政治机器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

接下来,卢梭精彩的阐述了,自由人国度到契约社会,个体人类的自由权利的变化:从发自本能直觉的予取予夺的,受限于个人体力的自由,发展成为理性的,受限于一般意识,并且受法律保护的自由。通过这种交换,个体损失了无限制的自由,但是收获的却是更大的个人利益。同时也由本能向道德进化,由对财产的‘占有’向‘所有权’变化了。

在第一册的最后,作者终于推演到了财产所有的话题(清晰的思路,雄辩的文笔,赞)。个人加入社会,前提就是要奉献所有的私人财产,再由主权者(国家)予以合法的分派,这是一个基础。这一段有很多言简意赅,但是却醍醐灌顶的句子。契约社会在财产所有上,重点就是应当将自由国度中通过强权占有或者先占所有而拥有的财产转变成为经法律认可和保护的合法所有的财产。个体损失了予取予夺的权力和脆弱的先占权,获得的是受保护的财产,作为交换,也不得侵占他人的财产。“对私人财产的尊重,与其说是对他人财产的尊重,不如说是对不属于你的财产的尊重。”

而卢梭也专门就土地所有权作了展开;他认为对土地的实质性开垦才是有效的先占,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无理的圈占和仪式化占有都是非正义的;但是同时别忘了,他也指出国家之间依然属于独立的非契约个体——我不由的联想,这也意味着,先占权甚至强权占有的可能,不幸的是,事实的确如此,除非有朝一日,人类社会能在更高层面上缔结真正的社会公约。

第一册结语总结说:社会制度的基础就在于,社会公约不会破坏自然的平等,而是将人类天生的体力上的不平等,转化成为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从而使原本在智力体力上不平等的个人,能够在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上享受到平等的待遇。

美好的蓝图,缺憾的现实。但是,使我相信,社会终究是进步的。同时也确实可以想见那个启蒙时代乐观和理想主义的光芒。

阅读全文 »

从昆仑到沧海

发表于 2009-04-26 | 分类于 读书

读《昆仑》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当时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神似《倚天屠龙记》的人物和情节设置,还有就是依稀熟悉的,在《天龙八部》和《射雕》中曾经读到过的主人公关于自身民族归属的纠结。

阅读全文 »

Firefox进化了,连机器人也进化了,有意思.

发表于 2009-04-25 | 分类于 闲话

pic

这机器人,看着就很带劲的样子——还记得以前的那个憨厚的机器人么?

pic

网上搜搜,发现原来这个新来的,酷酷的机器人的背影已经出现过了。

pic

……看看以后还能变成什么样子呢。

阅读全文 »

怎样玩饭否

发表于 2009-04-24 | 分类于 闲话

从知道twitter到知道饭否,这中间并没隔上多长的时间;饭否至少目前为止依然是国内最老牌,影响最大的微博客之一。当然,微博客这种东西,在国内红火的程度,距离它的twitter祖师在国外的状态,真是不可以道里计。

所以,当时我注册了饭否之后,就转头把它荒废在那里了。为什么选择饭否,而不是同样不错(有些方面甚至更好)的叽歪呢?问我自己,左思右想,恐怕只能回答,这个名字取得好。‘饭否’,雅俗共赏,一语多关,再加上我更喜欢那个淡蓝色的,不失嚣张的‘饭’字罢了。

阅读全文 »

成龙到底错在哪里

发表于 2009-04-21 | 分类于 闲话

这几天沸沸扬扬的大话题,当然就是成龙在博鳌上的大嘴巴。

阅读全文 »

杰作的远望

发表于 2009-04-19 | 分类于 读书

如果不是亲自看看,我实在是想象不到,恐龙做主角的小说也能让我读的这么有‘代入感’。罗伯特·索耶真是有点名不虚传。

学‘文科’出身的索耶,能够把智慧恐龙们的希望、恐惧、理想、乃至感情都写得入木三分,分明洋溢着浪漫的情怀;但是从小就痴迷考古的索耶(号称中学时期就掌握了让一般的考古学家都汗颜的恐龙方面的知识),却把和我们相距如此之远的恐龙的生活细节写的栩栩如生,仿佛亲眼所见一般,让人惊叹,更是增加了读书的趣味。弗诺文奇在书里对假想种族的生活的描绘也是非常的细致和异想天开,但是索耶对恐龙们的描写却显得更加的有依有据,颇见高明。

除此之外,就算抛开智慧恐龙的设定,纯粹把《远望》写成一个人类为主人公的小说,同样也是一个不错的故事。富有才华和胆气的占星学徒,冲开偏见和宗教的桎梏,在天文观测和考察的基础上,做出了大胆而睿智的推理——这俨然就是一个恐龙版‘哥白尼’的故事;不同的是,阿夫塞被视作了种族的救星,带领智慧恐龙和时间赛跑来逃离即将崩坏的母星。所以更增精彩的程度。

虽然智慧恐龙有着和人类迥然的生活习惯和环境、有着奇奇怪怪的风俗和理念,但是,拥有智慧的他们,在索耶的笔下,同样表现出了让人共鸣的高贵品质和闪耀着光辉的灵魂,所以,读着读着,似乎读者也会把自己的感情投入那些坚硬的爬行动物的躯壳了。

最后要说的是,索耶这家伙,关键时刻的煽情总是能够成功的让人头皮发麻激动不已。

例如,全文的终结语:

阅读全文 »

wordmobi试用

发表于 2009-04-15 | 分类于 技术

把全键盘作为我选择手机的一个必须的条件,很重要的一个念想就是能够利用手机作为一个有力的辅助编辑设备。那么,首当其冲的需求,就是能不能拿来Blog?

E63的键盘手感还不错,但是和黑莓比起来,最大的缺点就是排布过密,所以按键的时候没有那么轻松,特别是它比7290整整窄了一圈,秀是秀气了,但是双手打字时,怎样握住才既稳且省力是个问题。……这些都是题外话,这里想说的是s60上专用的wordpress工具,wordmobi。

###安装###

可以google直接搜索wordmobi,就会看到排在最前方的官方博客和google code的页面,可以在blog上寻找最新版本,在google code上提交bug和讨论。特别要提到的是, 搜狗手机输入法和wordmobi存在冲突的情况,所以经过尝试,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点讯输入法。 这样一来,问题就解决了。

###支持特性###

功能其实还是比较基本。支持正常的文章发布,最近文章的查看编辑,支持草稿保存,支持新建以及修改评论,支持载入目录。可以说wordpress的基本功能都能实现了。同时也支持调用摄像头拍摄照片的插入。

###不足###

按照个人的感觉,依次是:

不支持tag(即将实现);

每次网络操作,都会要求反复选择联网方式(即将解决);

不支持所见所得的方式,编辑器是纯html编辑器,仅提供预览功能;

只有一些预设的html标签,其余需要手动修改,最好能有自定义的选项;

不支持整合图床服务(即将加入对flickr的支持,其实我更希望是photobucket)。

###结论###

虽然说了那么多不足,其实在手机上来说,wordmobi已经相当好用了,不能苛求。而且,作者似乎是个很勤奋,很有干劲的人,因此软件的今后,也颇可期待。

所以,如果你用S60,而且还写wordpress,那么,wordmobi不容错过。

阅读全文 »

读沈从文-《好管闲事的人》集笔记

发表于 2009-04-14 | 分类于 读书

出版时间:1928年7月,沈从文26岁,初到上海。

总体感觉:写都市生活的部分,白话的语言感觉有些文艺腔过重了,总觉得有些纠结拗口,而且表达的感情也多半是年轻人不得志于社会或者现实、憧憬爱情却只得孤独的苦闷,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似乎此刻沈从文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点去切入,独有《好管闲事的人》算是脱离开了‘我’的主观感受而构造的故事,算好,然而终究归在小品一类;其余几篇回忆性质的文章,虽然不如后期的作品那样信手天成,但是其中的新意和感受,相信在当时应该是能够让读者耳目一新的,而当中那些淳朴的挚诚的感情,也还是最宝贵的地方。

分篇简评:

《好管闲事的人》:和集子同名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于无聊人生中寻求奇遇的年轻编辑对于一桩子虚乌有的秘密的追索和最终失望的过程。沈从文在这里玩起了小说家惯常和读者玩的迷藏,用悬念和略微有点调皮轻快的笔调讲述了一个‘高高举起,却轻轻放下’的小误会。寓意在于描绘当时一类心理空虚的人群?或者只是又发起了瘾,想试试这种欧亨利式的结局?

《或人的太太》:一对貌合神离却依然有道德负罪感的夫妇,在公园里的故事。这个阶段的沈从文语言在两个方向上摇摆——一种是文绉绉的、带着点文艺腔的白话文,多半让人联想起北平、上海的雅文人们,这种风格让人读起来有点吃力。例如这句:

在这客气中,他使她更痛苦的情形,也便如她因这心中隐情对他客气使他难过一样。

让我当时就有点抓狂了。先生此刻对这类题材或者场景的处理,不能免俗的有些太过秀气和客气了一点,一段话也要萦绕半天。我当然更喜欢他的那种把湘西方言写得活灵活现、生活气息十足,却依然透着钟秀灵气的另外一种风格了。那是一种更近于美的东西。但是这个故事仍然有打动人的地方:对于小心翼翼的、纠结的人的细致心思的描绘,这种曲曲折折的笔触却意外的合拍。另外,文中的主人公的道德观还当真有些巴黎化了——看起来似乎比今天的社会走的更远,让人有点困扰。

《焕乎先生》:有点半自述性质的小说,简单的讲,就是一位孤独的文艺青年(或者说贫穷宅男)的YY的心路历程。对沈从文不熟的人,读到一半,恐怕还真会以为这是一个全须全尾的爱情小品,殊不知,它依然是一个闷骚的、无疾而终的散文罢了。这段时间的沈从文,似乎到底是在一种自信不够的状态下,连幻想都只有这样的郁郁。但是他对孤独和压抑欲望的描写,却带着点诗意。

《喽罗》: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这算是一部耽美的、似乎能嗅出些许‘腐女’趣味的小品了。主人公作为被绑上山的‘肥羊’却在悠悠然的享受着山寨众人的淳朴的照顾,更是对一位善良、纤美的喽罗产生了近乎于爱的情感。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反复的把绑匪的行径和当时的所谓京城生活相比,得出的结论是,作为肥羊被绑的生活要远远优于现在苦苦在北京的日子——五个月的日子天天有鸡吃,如果家里再不赎身,大有可能再吃掉个一两百只鸡不可;最后五百文的赎身费实在是挣够了本。更何况作者眼中山大王也要讲究公平分配、人情道理,比起所谓的官老爷来说实在是通情理许多了。至于那朦朦胧胧的同性的憧憬,读着就好像是《约翰·克里斯多夫》当中,克里斯多夫少年时对于朋友的那种不分性别的热爱。而沈从文略有不同,按照他其他作品的话来说:对于美好的人物,不拘男女,他都是极喜欢观看的。美,或者是他作品中唯一不变的、超过一切的追求。

《怯汉》:‘璇若’这个笔名莫非是沈从文专门用来写一些类似春怨题材的?这篇短短的小说,写的是因孤寂自卑而心理几乎扭曲的‘我’在街道上无目的的尾行、自怨自艾的故事——或者说其实并不存在什么故事。心里的挣扎痛苦,和有点病态的恍惚,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般。

《卒伍》:这个故事写的并非是军伍生活的故事,写的却是‘我’从军前在母亲、姐姐的庇佑下的琐碎却快乐的童年生活,以及迫于家境中落后不得不在十五岁上从军离家的情景。这篇同样缺乏复杂情节的故事,好却正好在那琐碎和详尽的细节之上;顽童玩耍的小小花招、母亲的细细嘱托、姐姐临行前整理包裹的一举一动,离家当日的早晨、天气、乃至主人公心里孩子气、却异常充沛的感情,被描写的如同特写照片一样清晰、深刻。文章里的细节留在读者的心上,正如留在沈从文的记忆里一样。名为卒伍的小说,却正好停笔于‘我’牵上了骡子准备出发的一刻,那么的文笔和内容,写的不是卒伍,却是写给家、写给母亲的礼颂。或者我能够理解为什么在这篇小说里,沈从文不吝于给‘我’写上了自己的原名,沈岳焕——作者署名同样如此。

《爹爹》:故事写了一个小镇上晚年丧子的医生,怎样在一种噬心的哀痛中,依然恪守自己的职责,热心的为病患小孩诊疗,直到郁郁而终的故事。如果要拍成电影,或许可以拍成《东尼瀑布》那样的文艺片。死去的青年人诗意的葬处,老人失魂落魄的伤心,他人隔靴搔痒的同情和怜悯,以及老人的尽责。这些都达到了作者希望达到的效果。不论你是怎样一个好人,不论你遭遇了怎样的痛苦,也无论旁人是否善良,所谓同情是无法对真正的痛苦产生安慰的,而且除非亲身感受,否则要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也是不可能的。人与人,终究只能如同远峙的孤岛。

个人推荐:《焕乎先生》、《卒伍》、《爹爹》

阅读全文 »

Full Metal Panic

发表于 2009-04-13 | 分类于 影音

image

为了能够让恹恹的老婆不要老是蹲在电脑前,同时考虑又不能到街上去晃,大概两周前特意在夜市里拿了《Full Metal Panic!(全金属狂潮)》的1~3季,反而在这个周末,竟然派上了用场。破天荒的,我们早上到下午整整看了6、7个小时,硬是看完了第一季,最后在我的制止之下,才没有继续拿出Disc2来往下看了。

不用多说,看着它的时候,脑子里面可以什么都不想,只管跟着剧情走好了,什么快乐啊、郁闷啊,在屏幕前的光影下,似乎都忘却了。

这部机器人题材的动画片,何以如此吸引人?

原作有力。轻小说虽然容易被人诟病为随意、轻佻,但是比起纯粹动画原作来说,故事的厚度和有趣性绝对是要高的;同样改编自人气轻小说的《FMP》也不例外。轻快的校园喜剧、残酷激烈的机器人战斗结合的非常有新意;而几次高潮处的故事推进,战斗够激烈、斗争够紧张、转折也算得上出色,这些都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制作精良。作为TV动画,它的制作绝对是用心的。大量精美、气势宏大的3DCG技术的插入,让很多场面有如电影一般的富有冲击力;而画面也是对于原画的还原度很高的精品,几乎每一帧都能定格作为插画(少数几话偷工减料的痕迹明显,越发让人感到主线的可贵);机体设定、战斗节奏都赏心悦目;音效、配乐也可圈可点。

题材讨巧。校园轻喜剧、机器人战争、政治阴谋、科幻背景、恋爱这些都是很有卖点的题材,而把它们好好的绑在一起,只要不太生硬,取得成功不难;何况还有背负着过去的男主人公、战斗的友情、宿命的强敌这些百用不爽的传统法宝,

这些综合在一起,自然就成就了《全金属狂潮》这部讨巧的杰作。

阅读全文 »
1 … 36 37 38 … 71
Claud Xiao

Claud Xiao

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710 日志
7 分类
163 标签
RSS
饭否 GitHub 豆瓣 Mail
友情链接
  • 近寐遥喧
© 2023 Claud Xiao
由 Jekyll 强力驱动
主题 - NexT.M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