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完《爱玛》,转头又看到科幻世界译文版乔治马丁专辑中,作者对于《图夫航行记》当中主人公的思考。
再见,上海
将近三年前,心情不无忐忑的我,曾经半是牢骚,半是感慨的写过名为 上海,上海 的文章,抒发初到上海时的那种违和感。
值得期待的绅士盗贼
和亲兄弟科幻比起来,奇幻现在算是风光无比。
理智与情感
有段时间没有读那个时代的书了,所以格外的觉得唇齿留香。
周末来访
“现在抽的是什么烟?”听到我忽然的问话,他有点蒙,想来是有点纳闷历来不懂抽烟的我,怎么会突然在饭桌上问起这个。
电子时代的纸质记录
“建筑是石头制作的书本。印刷术的产生将毁灭建筑。”,当年读巴黎圣母院时,让我莫名其妙的有些震动的反而是这么一句话。电子时代的书籍、笔记、似乎面临着同样的处境。我一度这么以为。
直到今天,当我需要翻查自己已经遗忘的某项社保信息的时候,才囧然的发现,我对于政府无纸化办公的期望太高,在网上怎样翻查都没有结果;询问相关人事,回答却是要向我已经离开快三年的前单位询问。掐指算来,三年时间,连庄稼都已经收了几茬了,那流水价的兵更是城头变换,我连问都有点无从问起了。
也只能责怪自己当时的备份没有做好。我又转向Gmail搜索了一通,依然没有任何有帮助的信息。
我终于想起了压在箱底的一本笔记。掸开灰尘,翻开封面,有点触动的发现,三年前密密麻麻用黑色细圆珠笔写下的笔迹,毫无偏差的映入眼帘。字迹还是毫无美感,虽然努力整齐,却效果甚微;有点神经质的标出了待办事项的1、2、3、4….a、b、c、d….;边角上用铅笔补充的内容,还有飞来飞去的箭头指向、表示完成的写意划勾。
记忆竟然可以如此轻松的唤回。我可以清清楚楚的记得自己写下每一个事项和名字时的想法;寻人不到的焦虑,找到目标的放松,甚至可以从笔划的深浅一瞥而知。
非常容易的找到了被我用红笔框出的帐号信息,有点感叹;然后继续翻页,后面还有关于一些寻找房子时的记录、第一次和我老婆出去旅游时的一些联系内容、当年筹备婚庆时的笔记等等等等。岁月被打包压紧,储存在这本笔记里,宛如昨日。
有些东西,光靠0、1和比特,似乎真是很难如实记录的,至少现在不行。总有些独有的特质是无法完全取代的,正如建筑艺术至今还是活得好好的。
纸质书籍也如此。书本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书承载的内容,也在于每一本书本身对于拥有者来说所存在的、不可复制的感触与记忆——而这是bit/byte/mega/Giga们所不可理解和无法做到的。
ScribeFire 3.4发布及更新点
今天打开Firefox,看到了ScribeFire的更新
社会契约论-第四册笔记
在卢梭看来,一般意志在国家,团体形成之初,都是自然而然的具备其纯净性与以及其成员的同一认可与维护的。
关于考试那点事
又是举国迎接高考的日子。照例是那么几部曲,考前开始宣传社会各方面的举措,诸如临时封路啊、考生房啊、禁止鸣笛啊、爱心车啊;考试的时候,家长在考点门前蹲点,媒体抽样采访;考完了以后,论坛恶搞作文题,社会讨论题目合适与否,而考完了的学生们如同被放出了栅栏的山羊,撒欢的到处乱跑——网上、路上,相信可以看到很多。现如今还有一个隐藏的更后的步骤,那就是说不定5年、7年后,会要开始撕扯诸如冒名顶替之类的神奇案件,这个在那个年龄的我是所不知晓的。
其实很多东西也的确都变了,包括各省花样百出的试卷和考法,填报志愿的方法和流程,和十几年前是早就不同,而就连花絮也自然两样:还记得当年新闻里坐着部队快艇赶考的学生,而今年则是如临大敌的发热备用考场。
因为家里有参加高考的表弟,作为过来人的我也会被要求去传授点‘经验’,稳定点军心之类的;每当此时,就会有点发虚:由于制度和内容的改变、加上本人记忆的模糊,要真有什么针对性的建议,实在太难。
但是看到表弟考完之后,还有点忐忑的样子,不由的有点不忍,只是想说,不管如何,先及时行乐的好,接下来出分数,填志愿之类的,到时候再忧心不迟。
忍不住的回想起自己以前的情景。
老妈记性好,第一时间就指出来,我高考当天中午出了校门,没心没肺的就奔到同学家里去玩了。玩就算了,直接就去蹭中饭吃了,这个我第一反应是想否认,后来挠挠头,好像的确如此,只能承认。那个时候的高考对我来说,固然有点紧张,但是压力什么的,却实在已经不值得一提,回头再看,不就是“在纸上涂字么”,算个啥?(引自另一个强人);
反倒是考研结束的那个晚上,真是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全没了自己一向患得患失的神经质的估分算分。直接抄上自行车,和当时要好的同学(吨位很重的一哥们……所以不存在浪漫情节),先是一把骑到了西湖边的肯德基,啃着汉堡无目的的看MM,瞎聊,然后,出了门,就一商量,咱往回骑吧?于是开始对着黑黢黢的路猛骑,越骑越冷清,直到看到某个很熟悉的路牌才发现,两个号称也在杭州混了四年的家伙,居然骑错了路,险些直接骑到江边六合塔去了,怏怏的掉头。最后硬是向一位停在路边嘘嘘的出租车司机问路才在锁门前赶回了宿舍楼,大囧。而我的手机因为放在校外租的房间里充电,于是就那么错过了无数的未接来电,让我爸妈很是担心了一通,现在想来,惭愧的很。
所以,考试这东西或者有人能够很享受也不一定,但是对我,依然还是更享受考完后那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感觉,既不用操心复习应考如何如何,而至于向后的准备工作,则因为成绩都没出来而着不上力。这种对前事后事都可以无须担心的状态,就和借酒消愁,宠辱皆忘的情况有几分相似的地方。
所以,能够享受这短短的无忧无虑的时光,实在是莫大的幸福,能珍惜时,当尽量珍惜。
我看《扬眉》
现在早就习惯了好几本书一起看,通常是家里放着图书馆借来的书(比较厚);包里放着兴之所至买来的杂志(一般是科幻世界译文版或者是双月刊的游戏·人);然后手机上则在UCWEB的书签里存着一些网上的小说地址。
很惭愧,因为随时随地的好处,所以三者之中,通常是手机上的看得最快。
这段时间心绪不宁,反而只有网上小说能够不动脑子的看下去,所以竟然一鼓作气的看完无罪的《流氓高手II》(到连载处为止),以及由此回溯一本看完了《扬眉》,并且正有想法去看看《流氓高手》。
为什么要反着看?因为大概几年前我看流氓高手的前传《SC彼岸花》的时候没有能够看完,对于流氓高手II,则纯粹是无意中看到了,粗略一读却格外的顺利。
我更想说说扬眉。
当今红在网上的写手们,似乎已经再也不容易找到像十年前但写武侠,必然会模仿金庸或者古龙的人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在我看来已经太遥远,太高贵,在这个快餐的年代无法复现。少数几个仍然有那么点古风的,却也多半不算是如今网上的大红作家,例如小椴、例如凤歌、例如孙晓等等。
我感觉,凤歌、孙晓类似金庸,小椴,特别是早期,文笔、风格隐约有点类似古龙,但是实际上骨子里仍然是和金庸一脉相承。没有办法,金庸古龙,却正仿佛杜甫李白,对于模仿者来说,似乎前者模仿起来更近正道。
但是,无罪这个几乎专写星际的家伙,却大出我的意料,堪称是学古龙最入味的一个,无论是文笔还是内里。
刚看彼岸花时我就曾经和好友大喊,这家伙的书,真透着点古龙的味道!虽然没有那些古道西风、剑客死士,但是那些浪荡在校园里,看着青春渐去,不甘于平凡,还有着一腔热血的‘牲口’们,却的的确确有着最亲切的一面。
书里有绝世的高手睥睨天下的潇洒与孤独,那是叶孤城在紫禁之巅的孤高身影;有莽撞少年面对如林强敌千万人吾往矣的锐气,那是小高、朱猛和钉鞋血战洛阳的豪气;有百炼钢化绕指柔的柔情,那是西门吹雪遇见了命中注定的孙秀清;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刁蛮少女居然会有低眉垂首,措手无策的一刻,那是田思思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大人物……主人公站起身来,提着鼠标,在几万人的疯狂欢呼声中踏入场馆中心的那一刻,我们看到他手中的,恍惚是剑。
扬眉的第一部更是如此。除了无罪,还真很难找到一个可以把古龙的语言、叙事、组织都能模仿的如此惟妙惟肖的人,更不用说人物的塑造和性格都仿佛是从古龙书中出来一样;最要命的是,这竟然是写关于星际和电子竞技的小说啊。只能说这家伙太有才了。
按照作者的说法,本来是想把扬眉写成类似《七种武器》的结构,以类似青龙会的大阴谋组织为背景构成一个短故事构成的大长篇,但是虽然前面的尝试在我看来非常成功,但是却并不是属于能够获得当前市场的方针,所以进入柳逐浪部分后,就迥然一变,回归了‘猥琐流’,后面的故事反而成了扬眉的主体,不是说不好看,只是依然为这部SC版的‘七种武器’而惋惜。想不到连它也遇到了《七种武器》相同的命运。
当然,作者对长沙各种小吃、方言、风物的描写,对我这个湖南人未尝没有正面的加分作用;更何况我认为他在流氓高手II当中对于校园生活的记录,特别是对于杨湛毕业前后的那些章节,实质上击中的就是当年江南大红的《此间少年》的那些得分点,个人甚至更加偏爱无罪的版本。
无罪的作品,成于星际,也囿于星际。期待着有一天他能够尝试着涉足其他题材(当然他早期也有两部非星际题材的作品,但是当时看来,他的创作还远未成熟),用经过磨练的笔来写写更加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