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上铁枷

故乡近水边,这样说来,似乎太过普通,毕竟是不是籍籍无名的宽泛「水边」,再怎么说,也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

从记事起,在岳阳楼的城楼下,就摆放着一个巨大的「铁枷」,黝黑、沧桑,形状如同相对的燕尾,体积约莫是一张乒乓球桌大小,要问细节形状样式,因为时间太久(距离上次进入岳阳楼看到它也有快十年了),居然有些印象模糊,只是一直也无从得知它究竟是用作什么的器物,光从各个时期围栏外的介绍来看,也多半语焉不详,不得其解。

直到无意读到《岳阳风土记》中的记载(也是能找到的最早的相关记载)。

江岸沙碛中有冶铁数枚,俗谓铁枷,重千斤。古人铸铁,如燕尾相向,中有大窍,径尺许,不知何用也。或云以此厌胜,辟蛟蜃之患;或以为碇石,疑其太重,非舟人所能举也;或以为置木其内,编以为栅,以御风涛,皆不可知。

这才惊觉,原来这在幼时的我看来可以说是「神秘」的铁枷,其实即使对于距离我们将近千年的北宋人来说,也已经是不知其来源的「古迹」了),放下书本,有些心旌动荡。

这原本在身边的貌不惊人的铁疙瘩,居然就这么荣辱不惊的趴伏在湖边一两千年之久,任凭风吹雨打,任凭高楼起塌,到了现在依然是白叟黄童们手磨脚踏的老模样,这两千年里,多少风流故去,多少城郭兴废,全抵不住这纯粹的「结实」与「坚固」,真可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何况,我更感动于我们可以从距今千年的文字记录中读到可以对身边事物的描述的那种传奇感——曾读到一篇文章提到,作为「中国人」真正值得骄傲的文化是什么?是依然有许多受到平均教育水平的现代人,可以基本无障碍/勉强的读到(读懂)几千年前一直延续不断的文化的记录,甚至在生活中信手拈来;例如,少年思慕,可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壮士明志,自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恐怕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文字和记录已经在这个族群中代代相传三千年之久。有多少文化能延续千年,而且延续之后,依然以基本类似的形态(文字、语言、观念)在当今的人群中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放在这个例子上,因为它是存在于我身边的、存在于童年的记忆中的实实在在的物件儿让我有了切实的「参与感」,触动尤其深刻。

于是,我更起了兴致,略微探究了下,关于铁枷的记录,在《岳阳风土记》之后,有多种地方志曾有论及,例如《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巴陵县志》等等,但并没有新的信息可供参考,也都是大致上照抄了《岳阳风土记》的记录,稍微补充了下而已(这个当然也正常,毕竟都是后来者,离源头更远);

唯独有几篇宋明时代的笔记颇有意思,涉及到的都是来自南京的同类物品:

万历己酉八月,虹桥园丁地中得一铁物,大都与铁塔寺仓铁锭形制相同。考之小说,亦无定见。或云拒敌锁江之矴石;又云厌胜之铁枷;又云海船之铁锭。谓之铁锭可无疑矣。 《金陵琐事》·明·周晖

绍定癸巳七夕后,一日予甥董若金忽语予云:适有自弋阳来者,言县境桃花步,渔人入水见一物,长八尺,博四尺有五寸,约四百余斤,两头如燕尾,腰有眼,其二圆,其二如半月,非铁非石,图形以示。云渔人舁至县市火,复舁至桃花又火,迁于神祠始息。 众莫识。
予应曰:此不难别,其制絶类岳阳楼下铁枷,必县傍溪中古有龙祟,时得道之士,如许旌阳者,铸为此物以镇塞妖蜃穴。岁月深许,水所渍,故不类铁。岳阳沙上数枚,人以为厌胜铁枷,或以为湖贼王麽矴石。或云,昔人拒敌鏁江之具,图经皆疑其非。或有傅防者曰:晋太康元年大举伐吴,二月戊午,王濬唐彬击鼓丹阳,监吴人于江碛要害处,并以铁鎻横截之,以为必此物。今观弋阳所出,可名之鏁江之具乎?以此验彼厌胜之物明矣。 《游宦纪闻》·宋·张世南

应该说,两位的记载都依然是猜测居多,但是就因北宋此铁枷已见记载,所以「王麽矴石」的说法显然不成立,而且其余各种「实用性」的猜测其实由于铁枷本身的重量也多半否定了可能——虽然我也赞同「厌胜」的猜测更靠谱,不过,张世南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却是由于传说中的「舁」而火至的传言,未免让作为现代人的我有些不踏实。

后来,再度检索,看到了一位同乡长者的专论岳阳楼铁铸文物考略 ,算是比较认真集中的讨论了同样的话题,观点明确,推理清晰,一方面从实用功能性的欠缺上质疑了「矴石」、「锁江」等推测,另一方面从自唐以来的「祭五龙」、「蛟龙之性,畏铁爱玉而嗜烧燕」的道家思维、以及民间传说观音剪黄纸为枷镇蛟龙数个方面综合推断,给出了铁枷应当是唐开元后铸就而成用以作为镇慑蛟蜃的「厌胜」之物的结论。

虽然到了今天,可能没人能够真正确凿的断言这个判断的正确性,但是,就我看来,即使不中,当不远矣——而南京的铁枷,在如今则被冠以「飞来剪」之名,不过从历史记录和现存实物来看,体积重量都要远小于洞庭湖畔的铁枷,是不是同时期产物、今存南京景点的实物是否就是古人笔记中提到的还是后世仿制,这些问题恐怕就更难回答了。

《岳阳风土记》篇幅很短,但是就是这短短的文章里的一个小小的记录,细加琢磨,却仿佛是穿越千年,纵横域内的神游了一番,其中更能读到属于自己的关于故乡的记忆。

读书乐趣,莫过于此。

05 Apr 2016 , 写于 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