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陵园

首先要说的是,我并非是正清明的日子里去扫墓的,清明当天果然如约的阴天、落雨,让人感叹老祖宗节气设定的精准。我们是在次日,一个阳光终于透过了阴霾,开始宣布后面的季节,要进入夏天——这样一个适合出门的日子赶到陵园的。

太阳已经开始把地面晒得有些许的金黄,透过前几天被洗的干干净净、已经开始由嫩绿转向翠绿的树叶洒下来,让人有点感慨:接下去的日子,恐怕是杭州最好的、也是最短暂的一段时光了。

离陵园还有好大一段路,如织的人流就开始汇聚了,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多半是全家出行,把本来不窄的道路也挤得熙熙攘攘。路边隔三岔五看见临近的陶瓷品市场的小摊摆出来,而摊边也往往围着选货的人群。买棉花糖的老板,果然和往年一样,在老地方支起了摊子,一板一眼的给那些下山的小孩转着雪白的大棉花糖;就连路口的陶瓷店门口挂着的鸟笼都是似曾相识。毕竟年年的清明,都是公墓最热闹的时节。

等到走进陵园,更是热闹非凡,摩肩擦踵也到罢了,更重要的是,空气中弥漫着檀香和花香——岔开一句非常世俗的回忆,燃烧的檀香气味,往往会让我回想起中学时节家乡的那些电子游戏厅的气味,那里的老板多半喜欢在厅中点檀香,或者是为了让拥挤的室内闻起来舒服一点,而我不清楚的两个问题,其一是,这样果然有好处么?不会更加憋闷?其二则是,就算我曾经留心,却从来没有亲眼见过任何一支点着的檀香。可谓留在童年记忆的神秘——密密麻麻的墓碑、错落有致的墓区,热闹的人群,和曾经所见的国外的那种安静的墓地可谓迥然。

和我印象里家乡的扫墓略有不同,杭州人似乎真的是天生享受生活和景致的人群。能够被称为休闲之都,恐怕也是实至名归。看看杭州的清明扫墓,或者才能真正体会所谓的‘托体同山阿’的豁达,家庭扫墓,更像是一次聚会,路边随处可见聚集在一起热闹畅谈的亲友,而不止一次的,看见就在墓地沿路,就有近十人的一大家子,席地而坐,铺开垫子,放上各类点心饮料,就在满山的绿树阳光下,开始野餐;更用心的,连桌子、板凳都带来了,满桌都是各户出力炮制的饭菜,嬉笑畅谈。初见有点惊讶,再见则会心一笑:那些被家族前来祭拜怀念的先人,如果真能见到身后一家人如此和睦幸福的场景,应当更加快慰和欣喜吧?所谓生当尽欢,死应无憾。谁说中国人就没有乐观豁达的生死观呢?

唯独一次不太和谐的场景,就是忽然听见一位保安怒斥正偷偷摸摸穿梭在墓地间的中年妇女:“你没有祖宗的吗?!”大惊,仔细一看,原来她是在偷偷摸摸的把人家刚摆上去的香花供品拿走(通常是立刻再转卖给新来者,须知,这个行径在公墓陵园似乎早已形成产业了)——从所谓唯物观的角度来讲,倒也不至于罪大恶极;然而我心里到底还是接受不来,当时想的是,至少你也要等到过一晚吧?

06 Apr 2009 , 写于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