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出差在我历次经历当中算是小小特别的一次,头一次在还没出发的时候就忙乱的焦头烂额——甚至比起当年第一次出国时办理各类新鲜手续时的揣揣不遑多让。
Dallas之旅-Day 5, 6
当最后的结束总结完毕,双方握手致意约定杭州再见的时候,心里一直绷着的那根弦终于略略松了一下,更加高兴的是,当时只不过是下午四点多,还有着足够的时间可以让我们窝在空了的会议室里惫怠的无所事事了一会。当地的日照依然充分,仿佛正午的阳光从公司四面的玻璃幕墙直直的照进已经慢慢人去楼空的室内,给我们这些尚未完全习惯德州时间的人们造成了一种诡异的错乱感。
Dallas之旅-Day 1
所谓Day 1,其实当然只会是在路上混混沌沌的撑过那十几二十个小时飞行转机的,完全已经混淆了边际的日子。从前半段的无甚感觉,到后半段的麻木和倦于开口,当时确实有难熬的感觉,但是人的忘性其实也是大的可怕,过了不到一天,原本似乎触手可及,名为‘疲倦’的实感已经从记忆里淡去,单单靠自己用‘很累’这样的概念词来告诫已经效果颇为有限了。
伊坂幸太郎
终于,在上周最后一次尝试之后,我下定了决心,在可见的近段时间之内,停止去图书馆借阅实体书,全面转向电子书阅读——特别是更多的在手机上使用epub格式以来,豁然开朗的是以往纯txt的电子书上,多半看的是网络小说;而借助epub庞大的的资源,能看的书的范围和类别也自然大大的拓宽了。
春天里
像昨日街角吹散的繁花,像大陆隐忍着海浪的冲刷。哪怕鱼们都浑然不觉,但这座城市的光影,因你不在,已经悄悄变化。
Moonshine 022
气温暧昧的向着夏天婉约而去,尽管我尚未习惯春天。
流水账
单单算准了会议并不会超时,却低估了会议结束后整理邮件、发送报告、了解情况这些收尾杂事的工作量,毋论那在一天牵扯之后油然而生的倦意和低效率情绪,所以收拾出门的时候已经七点多了;
故地重游
离开这座园区的时候是2006年12月31日下午,交出了工牌,取到了离职证明,然后抱着对前途和遭遇一无所知的忐忑和憧憬,准备着前往上海的种种,当然,后面的是另外一些故事,那些同样难忘的经历和记忆。
平实的文字同样可以动人
读完新井一二三的《我这一代东京人》之后,想法恰如本文标题一般,明明没有见到任何炫技的东西,但是读完之后有唇齿留香的感觉,真难得。
她的文字当然是平实的,作为一个用中文写作的日本作家,更重要的是作为非母语的作家,她的中文学习的源头并非是我们这个已经渐趋混乱轻浮的语境,而是以五四而起,建国初期的那批大家和作品(当然,鲁迅是不可绕过的例子,特别是对于日本而言),同时也自然而然的拥有日本散文恬淡的基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现下惯有的各式小清新,更看不到网络语言种种的轻浮,反而时不时的可以读到年少时读到老舍、叶圣陶、汪曾祺(当然,汪老文字的路数稍微不同些)时那些亲切、安逸的感觉。
她写银座,流水账一样的娓娓道来,但是字里行间对于时代的喟叹,对于生活的热爱是如此润物无声的打动读者——可以对比读来的似乎是M.F.K 费雪的《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但是有意思的是美国人写下来的琐碎感觉却反而大大的强于新井这位日本作者,芜杂之感甚至有些影响阅读,我只能猜想,也许翻译在这里多少也有写原因吧,而可以亲自用中文写作,对于作者本人和读者来说,都是件幸运的事情;
她写村上春树,切入角度真是让我意外的惊喜和新鲜:没有什么解构、没有什么后现代主义语境、没有什么爵士乐、全共斗——而是扣住了“阪神间”这个地域概念,就在阪神间的芦屋诞生了谷崎润一郎、村上春树、山崎丰子这些影响力巨大的作家,自战前延续至今,更是提出了芦屋特有的‘摩登主义‘的氛围,是造就村上那种特有’疏离感‘(文字风格,作品思想…)的重要触因;更是第一次让我重新意识到我最喜欢的村上的“鼠”三部曲,是被定义在这个真实存在的环境的,纵然这样的’故土‘其实也渐渐被名为’现代化‘的车轮逐渐碾过,但是毕竟风味犹存;至于她写鲁迅的篇章同样出色,不做拔高和生硬的判断,写他的日本生活,写他周围的环境和人物,这种写法中当然也有作者本身的立场和倾向,但是却是温和、不令人生厌,这其实是一种看上去简单,做起来很难的事情。
总之,作为一个中国人,合上这本书,忽然对自己对中文的把握能力羞愧不已,须更加努力,自勉之。
心理罪
意外的情况下,看到了“心理罪”这本书,这才是一个不小的惊喜。
我推理悬疑类的作品读过的并不多,除了早期自爱伦坡以降的一些经典作家外,近代的作品接触颇少。近年来风头最劲的东野圭吾算是本人读得较多而且窃以为可以直追古风的作者了,姑且以他为参考作个评论:《心理罪》系列至少是可以和他站在同一跑道比赛的力作……听上去似乎有点不怎么威武,但实话实说,他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我对国内这一类型作品的信心。
贴近生活的人物描写(特别是“第七个死者”中校园生活中身临其境的男生宿舍)让接了地气的“恐怖悬疑小说”更容易出效果。而即使方木并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无所不能的“名侦探”,而只是一个具备扎实心理学知识,有破案天赋的,正义感极强,但又非常善良的年轻人,而他本人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往往只是该死的人死完以后,他可以最终找到凶手(须知,心理罪系列中的案件,多数是连环杀人,这就是说,在凶手伏法之前,死的人绝不少,这也是为了‘恐怖’做出的调整吧)——不过《暗河》当中最终设局复仇倒是有些过分招摇的发挥了一把,虽然,该死的人还是死完了。
这并不是无缺点的作品,但是其中折射出来的想象力,塑造人物的不落俗套,都让它可以无愧色的和当红的异国作家们一较长短。从分析推理小说的常用的‘trick’(杀人、作案的手段)和‘plot’(故事情节、阴谋等)的角度来看,作为‘恐怖悬疑’的《心理罪》的长处明显在于plot而非trick,所以指望安乐椅神探的读者可能会失望,不过方木所表现出来的超出普通人的敏锐、有力的逻辑、和偶尔‘上身’一样的灵感爆发,依然可以使阅读者在过程中些微享受到称得上优越感的阅读体验。更不用说,方木这个角色始终是一个虽然平时低调老实,但是即使套上警服,依然无法约束他有些‘游侠’作风的自由,《暗河》里头利用罪犯的心理,巧妙的报复无法被定罪的恶势力,就让我在这贴近普通生活的整体阅读氛围里,奇特的体会到了好莱坞剧本一样的天马行空,这点很难说是会对整部作品的评价造成加分或者减分的效果,但是对于追求阅读爽快感的人来说,无疑是亮点;而且这类非‘伟光正’的侦探形象越来越多,对于小说创作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坏事。
读罢系列四作:第七个死者、画像、教化场、暗河。场面火爆程度是逐渐增加,故事本身的精彩和沉积却不可避免的下降,恰如好莱坞续集大片的宿命,希望以后可以读到这位年轻而神秘的作者更多的作品,可以再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