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沈从文传记

最近很是读了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这样说其实并不精确,说是「一些」,其实不过是利用网易读书每天一小时的免费时间来读了自己心仪已久的《沈从文的后半生》以及《沈从文的前半生》这两本书而已。

怎么说呢?和开卷之前以为的典型人物传记的预期颇有出入,几乎很少纯粹以作者自己的推演叙事,而是全以材料为依托,扎实演进。

前半生的材料,在赴京之前多是从《从文自传》中摘取,之后的材料,除去一些沈先生自己的书信和散文自叙之外,也有许多我以前无机会读到的同时期人的书信、文章、批评等等,这部分意外的有趣,互相交织,不仅仅是勾画出了沈从文的人生轨迹,更是如一匹织锦,几乎绘出了那个巨变时代下的中国的面貌。

国恨家仇虽然痛心,但是读着读着却不由惊叹在时代鼓荡下,也确实更大程度上催化了志向、水准相当的人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沈先生作为一个毫无背景来自边城的”乡下人”,就在这激流中,一路跌跌撞撞行来,可是过从的人们却有那么多的弄潮儿,他的朋友、家人、师生、乃至对头们简直群星璀璨。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从前读过一篇论金庸小说中”偶然性”过高的帖子:作者以为主人公——譬如郭靖——一生际遇中,所偶然遇见和结交的人,随随便便就是一时人杰,一方传奇,以今天实际眼光看起来,未免过于戏剧化,当时读完我还深以为然。

可是如果回头看自鸦片战争以降,直到建国以来那风起云涌的百年历史,来聚焦投注于类似沈从文这样个体的境遇,再想想金庸本人眼界(作为徐志摩表弟和沈从文书迷的他,虽然时代略晚,可是又身处当时而言可谓群贤毕集,风云际会的香港),才忽然觉得,自己这种想法,简直就是坐井观天,所谓我们眼中的”偶然性”其实不过是被自己的层次、格局、眼光所限制罢了。

如果说前半生是透着书生意气的少年载酒,后半生的沉郁和苦闷则是基调,但是,这本书写的却并不是单纯的苦,真正让人感动的是已经年华逝去的老人,在时代巨浪冲击下,不折不从,始终赤子初心,一次次的寻找人生意义的那种骨子里的硬气。

——好一个霸蛮的湖南人。

27 May 2018 , 写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