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崎作与巡礼之年

watch and book

村上春树笔下的芬兰与赫尔辛基的确颇有实感,毕竟他应该不止一次的拜访过。何况,日本与芬兰相互免签这个方便的事实,也客观上造成了日本人在芬兰的活动并不少。例如近次停留赫尔辛基的几天里,酒店附近的博物馆就正在举行关于武士道文化的主题活动周,应当算是「文化输出」的好例子。

而在小说里,芬兰人好作警句,以及气候天时相称的恬淡特性,细一琢磨,也真的是有些靠谱。芬兰倘若是用做一个疗伤避世的地方,当真别无缺憾。所以,村上才会安排黑仿佛是逃离一样的生活在和名古屋相隔半个地球的赫尔辛基,但是,同以往村上小说里动辄好友阴阳相隔的绝对相比,反而这种「距离很远,却依然可以到达,遗憾的是,从主观上,由于各种原因也许再也不会相见」的分离,更让人伤感。究其原因,恐怕是原本死生契阔的深刻羁绊,已经变成了由于心结而有所阻滞的联系,更加上距离这个看似合理的原因「助力」,最终导致不相往来。

这样的变化,比起剧烈的「断交」更让人惆怅。从《约翰·克里斯多夫》开始,书本早就警示过我,而《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用一种更加剧烈(半超现实的情节设置上)抑或更委婉的方式再次提醒已经触摸到了多崎作年龄的,作为读者的我。

年少的时候,当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的同时,如同战战兢兢的探出头去丈量这个世界的我们,急切的希冀着作为尺度和坐标的友人、团体,并藉由彼此的支持、互补来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更重要的是,标定好属于自己的,和世界、环境、人事之间的距离。我幸运的也有着堪称完美的「团体」和友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作为「团体」的这个集合体本身开始渐渐减弱,除了程度上的削弱,也出现了类似人员变动或者流失的情况;而且更加不可逆的是,当年那种密不可分,心领神会的属于学生时代的默契和连接,势必向更加「社会化」的「弱连接」转变。至少我们没有遇到像多崎作和赤青黑白那样遇到戏剧性的崩塌,以及,如同「重生」一般的苦痛。

不能免俗的,我听了许多遍的《Le Mal du Pays》,不懂音乐的我,在书(或者说村上词句)的引导下,多少听出些许「乡愁」;《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篇幅看上去不短,读起来却异常的明快,仿佛只是一气读完了一部短篇,一方面固然是和相对简单的单线故事有关,另外一方面,村上写起来,较之1Q84(以及最近几部作品),更多的是写的偏现实一点的东西,例如少年友人、学校生活、中年的孤独、就算远赴芬兰的旅程,也分外的笔触清楚、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是老读者的幻觉么?书里固然也触及到了近年村上关心的一些东西(隐性的恶,宗教等等),不过更多的时候,让我不由的想起诸如《寻羊历险记》《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等等早年作品的影子。

唯一遗憾(或者说值得期待)的是《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是一部「分量」不那么重的作品,村上在这里似乎并没有投入过大的「野心」,更多像是一种带有准备性质的「间歇之作」,可是,我很喜欢。

刚从赫尔辛基回来不到两周,就读到了这本书,有点奇妙的感觉。另,对多崎作在赫尔辛基派发小费的行为有点担忧——不会是我搞错了吧?
11 Jun 2014 , 写于 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