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

和作者在绵延的文学和哲学的脉络里跋涉,整个过程并非完全是纯粹愉快的;一方面我很享受跟随着作者同样在时隔多年(阅历和水平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之后再次和很多书籍重逢(以及初遇),特别是很多评论里都有共识的精彩部分更是心有戚戚,大家都会提到的几个高亮就不需要赘言了:

  • 荷马、俄狄浦斯王部分触动的关于信息爆炸(茧房)时代作为家长启蒙教育的思考;
  • 李尔王部分对于自己原生家庭、母子关系的回顾、思考;

对我自己,除了这些之外,意外发现作者可爱之处就在于他是如此诚恳的戳破了那层窗户纸:高级知识分子,读起黑格尔、康德比起读奥斯汀、卢梭,那就是有辛苦和不辛苦的本质区别——和普罗大众并没有太大区别,特别是他描写阅读黑格尔那种卡车爬山然后翻车的传神描述,让人忍俊不禁,却又不由得深有同感。

阅读,特别是深度的阅读,本来就如同冒险,并不会一番坦途;其中既有拓宽自己思维试如同锻炼时肌肉撕裂的痛感,也会有读书读着读着忍不住深入探索时的渐行渐远,除非你真的可以浅尝辄止压抑住自己的好奇心,否则,总有走出舒适区的时候。

就像作者写的:

费力扩充自己,以便吸收一个比你自己伟大得多、智力高超得多的人的思想;而这项任务是困难的,不论是对白种男性还是黑人、对男人还是女人。这种扩展而非自我确认,是人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而且,也不能寄希望于一个有好奇心的读者在享受文学的乐趣时,可以永远满足于故事、小说、诗歌——而不会由这些引子去向更深处挖掘。哲学、政治终究在某处等着你,想深读而试图完全规避这些思考,恐怕就过于乐观了,终究文学与它们难舍难分。文学如此,事事如此。

就连本书也是一样,读完前言后记,我感到了强烈的违和感,再往前翻,几乎没有提及的马克思在后记中却体现了十足的分量;我心里一咯噔,立马去找以前的译本和原文。

大致一做比较,和2003的译本比起来,第二十四章的标题从六个字变成了两个字,介绍对象从两位变成一位,篇幅也从大概三十多页变成了三页——这就纯离谱了。

一声叹息,无从评价。

20 Feb 2023 , 写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