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6

今年看了好几部电影,印象最深的还是《长江图》。

长江图

10点的早场,又是在并不热闹的老电影院,漆黑的观影厅里,除了我,只有前排微秃的另一个中年人,我们两个一前一后就在冷色的光影和回荡的水声里看完了这部不短的电影。节奏舒缓,音乐悠远,胶片质感的绝美沿江场景和诗歌电影一样的形式,让我几乎可以彻底放空在这安静的两小时内。唯一遗憾的是,电影并没有涉及到家乡的场景,尽管,说起长江,故乡并不能算是没有干系。

电影是好电影,但是我对它的印象,却有大多还是来自这样的不寻常的观影体验,何况过程中还和远在北京的May瞎聊了两句,我俩都浑然不知接下去的一天对她是何其的艰难。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独自看电影的体验,也是因为年内几件相关的事情:

首先是有了二宝,其次是又买了房子于是开始了装修——然后,时不时会有需要请假在家和装修方约谈或者看现场的情况,那间隙等待之类的时间便成为奢侈的独处时间了。

当然,细究逻辑,应当是,因为有了二宝,而终究加速了买房的决心和步伐。而且回想一下,恐怕两年前,这两个念头都曾经有过,却阴差阳错的终于发生在了2016年,只能说诸事各有缘法。而这两件事情虽然只是短短这么几个字,各自背后的种种琐碎,有经验的人,自然懂。

房子姑且不论,关于二宝的事情,并不能算是多么自然而然或者说‘众望所归’,甚至如果详细、理性、客观的做个分析表,恐怕可以说得上是有些一意孤行,连我自己都有时未尝不曾动摇,但是,今年读到汪曾祺先生的那段话,反而算是为我自己释了疑:

我念的经,只有四个字:“人生苦短”。因为这苦和短,我马不停蹄,一意孤行。

总之,因了这两件事情,将来回头看,2016年终究会是个有点特别意义的年份吧。

而且,这‘一意孤行’放在我2016工作上,似乎也能算得上合适的描述。

今年所踏入的领域,实在没有前例可循,操作起来,有时候会有孤独之感,一意孤行的同时,也要时时提醒自己,这种‘孤独’不一定是因为自己的看法高出别人,切切提防犯傻的其实是自己——当然,效果只能说聊胜于无,毕竟,一意孤行就注定有时候只能用结果检验,而孤行的结果和高度,归根到底只能取决于自身的成色。

因为角色略有扩展,有的时候不得已和有些同事有了些不一样身份下的合作、沟通。最大的感受是,人的复杂和立体,的确是不能以一时、一刻、一个角度的观察来定论的。就我而言,人生这所大学,果然还有大把的东西可以去学的。

因为杂务太多,以至于虽然今年书读了一些,不过从书本身系统性和自己选择思考的系统性上都早已七零八落。

印象最深的书,反而是一本当时只是「心血来潮」下购物冲动的『蒋捷词校注』,区区几十首的词,却有我心中第一的『梅花引』、第一的『一剪梅』、第二的『虞美人』。

当然分别是『荆溪阻雪』、『舟过吴江』和『听雨』——后面两者的经典性和声望自然毋庸多说,而就『荆溪阻雪』可能反而只是我自己心水罢了。

蒋竹山的词,真的可以让人知道孤独的人,对于美的敏感的上限了吧。只希望我能如他一样,顺流逆流,成功失败,都不要影响本心。

马上就是我的本命年了,以此为界,我来到杭州的时日已经终究超过了待在家乡的日子。曾因为时间碰巧,和CW居然有在上海一晤的机会,吃着湘菜,闲聊下,他似乎更淡定的接受了如今的归家早已只是「探亲」这样一个概念,我认真的思考了下,颇有同感,更何况,他从读大学开始,就已经陷入了回家时间极其受限的情形,能有这样的感触,自然不难理解——而今年,因为二宝诞生,更加不可能赶回家过年了;同时,表弟也同样在春节前后等待小朋友的诞生,多半也不赶去岳阳过年,如此一来,今年的爷爷奶奶家的春节,恐怕是这三十多年来最冷清的一次了,但是,也别无他法。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我似乎浑然忘了2016年可以说得上是世界风云变幻的一年,政治上、宗教上、经济上——还有奥运会是么… … 但是到了这篇文章里,哪里又及得上我读到的某一首词,看过的某一部电影,更遑论是我自己家庭变化的种种呢?

俗人如我,本来如此。

祝一切「狭隘」而努力的过好自己每一天生活的人们,新年快乐。

06 Jan 2017 , 写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