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汀的时代

《简·奥斯汀的英格兰》是和我想象中相符的那一类书。如果非要找个我读过的印象比较深刻的参照系,那当推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写的那本《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都是用异常扎实丰富的史料——或者说是类似地方志和当时的大量各阶层人物的书写记录(日记、书信、回忆录等等)事无巨细的重现了距离我们当今已经很远的历史时期的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其说是历史,更偏向民俗。这部书里按照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划分的章节,每部分聚焦于一个或者两个方面集中阐述,即让读者读着拿得起放得下,也方便作者暗暗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来组织行文和引导(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在「光鲜与黯淡」这一章里,别具匠心的把「时尚」和「卫生」两部分揉在一起,前面还在讨论风潮和潮流,后面就在讨论如今看来18世纪简直让人瞠目结舌的公共卫生状况)。

对于奥斯汀的书迷来说,最为亲切和熟悉的也许是第一章的「婚礼钟声」,私奔、苏格兰、私自结婚这些东西一出来,就不由立马感觉到:「就是这个味儿」——即使当中提到的那些「裸体婚礼」、「强制婚礼」在今天看来有些匪夷所思,可是和后面的章节比起来,依然是离奥斯汀的作品视野不远的范围,到底比较好接受。

可是,往下读着读着,就忽然觉得自己一头扎进了狄更斯的领域了,从我的角度看起来,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英国(特别是中下阶层)的民众,能够顺利长大成人,简直都是无比强壮的天选者:倘若他们可以逃过卫生条件低下且接生技术刚刚起步的出生这道鬼门关,也要祈祷在不甚科学(东西方一致)的坐月子和加强型襁褓的考验中没有因为糟糕的卫生条件和不科学的包裹方式而夭折或者变成畸形,当然,还要扛过当时风行的掺杂了鸦片、吗啡、汞等等奇奇怪怪成分的婴儿用剂以及粗制滥造混有污水的牛奶(或者是石灰的面包)。等到了六到八岁,假如家境贫寒去做了学徒,就要祈求自己遇上和气的东家或者师傅,而如果不幸是到了煤矿去做童工或者是去了伦敦做了扫烟囱的小工,那能不能活下来就全然是一个概率问题了;

而对于成年的普通英国人来说,他们所面临的生活条件与环境,如果对比今天的社会状况和技术进步来看,实在也不会是大部分今天的城市居民们乐意去穿越的对象;而实际上作者颇有「猎奇」的通过援引资料所说明的当时的生活场景(作者全书给过的所有的判断和说明,都非常严谨的给出当时的原始资料、论述来佐证;或者是当事人书信、日记,或者是相关事件的新闻报道、报纸的商业广告、甚至是法庭文书),在当时其实是具备普遍性和先进性的,毕竟,当时的英格兰,在经济文化科学各个方面都是蓬勃向上的时期,以至于那些泥泞可怕的街道,噩梦般的公共卫生状况,依然风行的放血、水蛭、拔火罐的主流医疗等等等等,也只能说是时代的痕迹无法绕过罢了。

抛开这些算是增广见闻的内容,读完书,其实我还是被感动到了。

如同丝线经纬交织绘出这本精彩扎实的时代志的作品的根基,其实是全书不断引用的包括奥斯汀本人在内的,当时各个阶层的人士的私人书写(甚至奥斯汀的部分只是少数),当中有些是出版物,有些甚至只是地方图书馆藏有的未出版的资料;在正史和官方史之外,那些普通人对自己日常的书写,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却成为了复原他们那个时代(以及他们个人生活)重要的素材,其意义同那些成名的巨作相比,当然有着程度上的天壤之别,可是,在我看来,本质上却是一样的(是的,那些不知为何却无法放弃写作或者哪怕只是简单书写记录的同好们,且共勉);

而引用这些生活气息浓郁的材料的作者,同样有着他的温度。尤其是「童年与少年」这一章的后半部分,几乎令人不忍猝读,那些几百年前的苦难,在作者克制的笔下,依然让人一阵阵战栗;而靠着旁征博引和丰富采证的基础上拥有了上帝视角的作者,也多次不动声色的为本来无波澜的细节处轻轻补上一刀,顿时让人感到了命运的无情:前文引用着牧师就辞去未婚先孕的女仆以防流言并且担心男方不负责任的日记记录,后面转折标注最终女仆顺利嫁给了孩子的父亲——然后最后再淡淡补上一笔,遗憾的是他们的女儿(伊丽莎白)在1810年圣诞节病逝了,享年16岁。我读到这短短的四五句话,仿佛读完了一部三卷本的哈代,受击不轻;

而且就连简·奥斯汀本人恐怕也全然没有我这个两百多年后的读者清楚,她哥哥被她称赞结构颇佳的在伦敦租住的房屋,就在入住前几年发生了几乎让扫烟囱的童工丧命的事故;这就不能不佩服作者收集资料的功夫之深,涉猎之广了。也就是靠着作者的深挖和努力,他补足了奥斯汀的作品之外,更为广阔深刻的英格兰民众的日常生活甚至民族性的东西,这些是奥斯汀靠着她的小说做不到的。

可是,假如不是奥斯汀,类似我这样的读者,恐怕也无从对十八十九世纪的英格兰发生这样的兴趣。作者巧妙而并不意外的用最后一个章节来介绍了当时英格兰的死亡与葬礼相关,最后的致意终于落回到了前文中一直没有真正占据中心的简奥斯汀身上,关于她的遗嘱、她的身后事安排、下葬、墓志铭以及事后为她树立的纪念碑,而且,作者说的很对:

然而现实中,简·奥斯汀根本无需这些纪念碑。她的书作为小说家的艺术经典流传于世,这使人们永远都会记得她,她的时代以及一个已经逝去的英格兰。

哪怕这些关于真实的历史、社会状况、生活细节的记录终有一天湮灭或者被大多数人遗忘,可是简·奥斯汀笔下的那个英格兰也会依然永远如此生机盎然。

05 May 2020 , 写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