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图书馆那一大堆陈舜臣的书时,我一家伙就把这本 且说魏晋南北朝——门阀乱 拎了出来,其实目的很单纯,我就是想再看看谢安到底是个怎样的人?陈舜臣会怎么说? 纯粹野史爱好者的我对于这场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淝水之战的知识来源那是相当的“野史”。
强大的主人公才是王道
刚读完《爱玛》,转头又看到科幻世界译文版乔治马丁专辑中,作者对于《图夫航行记》当中主人公的思考。
再见,上海
将近三年前,心情不无忐忑的我,曾经半是牢骚,半是感慨的写过名为 上海,上海 的文章,抒发初到上海时的那种违和感。
值得期待的绅士盗贼
和亲兄弟科幻比起来,奇幻现在算是风光无比。
理智与情感
有段时间没有读那个时代的书了,所以格外的觉得唇齿留香。
周末来访
“现在抽的是什么烟?”听到我忽然的问话,他有点蒙,想来是有点纳闷历来不懂抽烟的我,怎么会突然在饭桌上问起这个。
电子时代的纸质记录
“建筑是石头制作的书本。印刷术的产生将毁灭建筑。”,当年读巴黎圣母院时,让我莫名其妙的有些震动的反而是这么一句话。电子时代的书籍、笔记、似乎面临着同样的处境。我一度这么以为。
直到今天,当我需要翻查自己已经遗忘的某项社保信息的时候,才囧然的发现,我对于政府无纸化办公的期望太高,在网上怎样翻查都没有结果;询问相关人事,回答却是要向我已经离开快三年的前单位询问。掐指算来,三年时间,连庄稼都已经收了几茬了,那流水价的兵更是城头变换,我连问都有点无从问起了。
也只能责怪自己当时的备份没有做好。我又转向Gmail搜索了一通,依然没有任何有帮助的信息。
我终于想起了压在箱底的一本笔记。掸开灰尘,翻开封面,有点触动的发现,三年前密密麻麻用黑色细圆珠笔写下的笔迹,毫无偏差的映入眼帘。字迹还是毫无美感,虽然努力整齐,却效果甚微;有点神经质的标出了待办事项的1、2、3、4….a、b、c、d….;边角上用铅笔补充的内容,还有飞来飞去的箭头指向、表示完成的写意划勾。
记忆竟然可以如此轻松的唤回。我可以清清楚楚的记得自己写下每一个事项和名字时的想法;寻人不到的焦虑,找到目标的放松,甚至可以从笔划的深浅一瞥而知。
非常容易的找到了被我用红笔框出的帐号信息,有点感叹;然后继续翻页,后面还有关于一些寻找房子时的记录、第一次和我老婆出去旅游时的一些联系内容、当年筹备婚庆时的笔记等等等等。岁月被打包压紧,储存在这本笔记里,宛如昨日。
有些东西,光靠0、1和比特,似乎真是很难如实记录的,至少现在不行。总有些独有的特质是无法完全取代的,正如建筑艺术至今还是活得好好的。
纸质书籍也如此。书本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书承载的内容,也在于每一本书本身对于拥有者来说所存在的、不可复制的感触与记忆——而这是bit/byte/mega/Giga们所不可理解和无法做到的。
ScribeFire 3.4发布及更新点
今天打开Firefox,看到了ScribeFire的更新
社会契约论-第四册笔记
在卢梭看来,一般意志在国家,团体形成之初,都是自然而然的具备其纯净性与以及其成员的同一认可与维护的。
关于考试那点事
又是举国迎接高考的日子。照例是那么几部曲,考前开始宣传社会各方面的举措,诸如临时封路啊、考生房啊、禁止鸣笛啊、爱心车啊;考试的时候,家长在考点门前蹲点,媒体抽样采访;考完了以后,论坛恶搞作文题,社会讨论题目合适与否,而考完了的学生们如同被放出了栅栏的山羊,撒欢的到处乱跑——网上、路上,相信可以看到很多。现如今还有一个隐藏的更后的步骤,那就是说不定5年、7年后,会要开始撕扯诸如冒名顶替之类的神奇案件,这个在那个年龄的我是所不知晓的。
其实很多东西也的确都变了,包括各省花样百出的试卷和考法,填报志愿的方法和流程,和十几年前是早就不同,而就连花絮也自然两样:还记得当年新闻里坐着部队快艇赶考的学生,而今年则是如临大敌的发热备用考场。
因为家里有参加高考的表弟,作为过来人的我也会被要求去传授点‘经验’,稳定点军心之类的;每当此时,就会有点发虚:由于制度和内容的改变、加上本人记忆的模糊,要真有什么针对性的建议,实在太难。
但是看到表弟考完之后,还有点忐忑的样子,不由的有点不忍,只是想说,不管如何,先及时行乐的好,接下来出分数,填志愿之类的,到时候再忧心不迟。
忍不住的回想起自己以前的情景。
老妈记性好,第一时间就指出来,我高考当天中午出了校门,没心没肺的就奔到同学家里去玩了。玩就算了,直接就去蹭中饭吃了,这个我第一反应是想否认,后来挠挠头,好像的确如此,只能承认。那个时候的高考对我来说,固然有点紧张,但是压力什么的,却实在已经不值得一提,回头再看,不就是“在纸上涂字么”,算个啥?(引自另一个强人);
反倒是考研结束的那个晚上,真是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全没了自己一向患得患失的神经质的估分算分。直接抄上自行车,和当时要好的同学(吨位很重的一哥们……所以不存在浪漫情节),先是一把骑到了西湖边的肯德基,啃着汉堡无目的的看MM,瞎聊,然后,出了门,就一商量,咱往回骑吧?于是开始对着黑黢黢的路猛骑,越骑越冷清,直到看到某个很熟悉的路牌才发现,两个号称也在杭州混了四年的家伙,居然骑错了路,险些直接骑到江边六合塔去了,怏怏的掉头。最后硬是向一位停在路边嘘嘘的出租车司机问路才在锁门前赶回了宿舍楼,大囧。而我的手机因为放在校外租的房间里充电,于是就那么错过了无数的未接来电,让我爸妈很是担心了一通,现在想来,惭愧的很。
所以,考试这东西或者有人能够很享受也不一定,但是对我,依然还是更享受考完后那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感觉,既不用操心复习应考如何如何,而至于向后的准备工作,则因为成绩都没出来而着不上力。这种对前事后事都可以无须担心的状态,就和借酒消愁,宠辱皆忘的情况有几分相似的地方。
所以,能够享受这短短的无忧无虑的时光,实在是莫大的幸福,能珍惜时,当尽量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