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相识

这个很“大”的题目,其实扯的只是很小很小的私人感受,而且无关技术性,纯扯谈——是非常切合本博客初衷的那种——这些将列下来的瞎扯,都算是被LazyLorna同学引出来的话题。

LazyLorna是谁?一个曾经在长春待过,并且对长春始终保有深情眷念的’文青’(绝无恶意,请尽量向该词好的那方面来想……)。

这些我是怎么知道的?从她“长春漫步”的系列博文当中读出来的,这个有耐心的家伙居然可以硬生生的向一百篇这种目标冲锋,让人不能不佩服(一旦文章标题中使用了数字序号就烂尾率极高的本人就更不用讲了,为免继续丢人,不久前就下了决心,从此以后尽量只写’上下’了)。

念旧,有恒心——这是初步印象; 我是怎么看到她的长春漫步的?详细已经不可考,但是大体是从饭否上辗转而去。

那么饭否上的LazyLorna是属于较活跃的,常常可以看到她会很乐于分享阅读,关注。

那么关注的东西也很多时候在于互联网产业,特别是国内的新兴服务上,交游也颇广的样子,也是鲜果的坚实拥趸; 交游颇广何以见得?这些是从她的个人博客的人物采写感受而来。

号称巢穴众多的她,当你说到’她的博客’时,居然会回上一句“你是指哪一个?”(让我联想起安德系列中彼得化身为二,以不同的立场成为全球的博客意见领袖的桥段。

难说哦)。

那么,从我目前看到的 这个blog 来说,她是个乐于观察,总结,并且留意从遇到的人身上学习的好青年,同时从她认真的,流畅的文笔来看,应当是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 好了,到这一步为止,我没有和LazyLorna有过任何直接的交谈,邮件,甚至IM联系——最多就是饭否上曾经遥遥@过两回——直到这两天LazyLorna让我很是惶恐的要写推荐我的博客的文章,并且以极其专业的效率,笔法将其完成的过程中,通过Gtalk聊了两回,才算是正式的交谈过了。

可是过程中,我可以很自然的问问她关于长春,关于互联网,关于工作,等等等等——如果再勤快一点,对照她的豆瓣,我可以知道她读什么,对照她的last.fm(如果有的话)我可以知道她听什么,对着她的google calendar(如果公开行程的话),我可以知道她要做什么——假如再装上google latitude,更加了不得; 这个时代已大不相同,人们的相识早已可在见面之前,而且这样的认识可以是如此的立体——只不过,目前还需要两个条件:使用这些服务的客观条件,包括网络,终端等等;使用的意愿,这个直接取决于使用的便利性和本人的喜好。

长远看来,这些条件在可遇见的短期内都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甚至会有更加革命性的变化。

这也意味人们的社交的方法也将不可逆的继续飞速的走在那些通向赛博朋克场景的大道上。

回想早期网络的断续点连接(邮件),到线连接(IM工具),再到今天以博客和SNS为代表的无孔不入的全面立体——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对于原本就活跃善交际,或者原本就是死宅的内向人士这都算是好事。

不通过网络,我也无法见识到那些精彩的人,无法接触到那些原本离我十万八千里的关键词:长春,考古,香草,建筑……更无从想象那些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人是怎样思考,生活。

探手在网络,似乎或多或少,可以感觉到那些同在网络的人们或远或近的脉动。

这种方式或许永远不能取代真实、传统的交往,但是善用它作为补充的人,也许可以体会到科技发展说不定还真是一件有着正面意义的事情——对于未来,我们不用太悲观了。

04 Jul 2009 , 写于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