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去过古楼的同事或者朋友说起它矮小破旧,多么名不副实的时候,我多半是随着随声附和,近两年可能会加一句,现在修的还不错了……其实内心深处一定在嘀咕,你们是没有见到湖光山色,楼声柳影,春夏秋冬,孩子们在它的目光下长大,人们在它的身边生活的景象,何以要来羞辱它?也罢,他人的眼光,何苦这样苛求。现在的古楼虽然在立体开发后有点很拿得出手的样子,游客渐多,熙熙攘攘,可是却觉得比我们小时候的它多了分萧条,特别是夜里。是因为城市的生活区在往另一个方向移动,还是我们离它越来越远了呢?
这段话是May留在我的某篇心血来潮念及家乡的文章后面,似乎也很激动的留言,我深以为然。通常一座城市的故事,不是通过摊开地图,指点景点,甚至是搬来一本自助旅游指南的书本就可以涵盖的,这里面其实会涉及到许多隐藏的更深,或者说更私密的体会和感情,悟到的人,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暗示,就会醍醐灌顶,顿生共鸣;体会不到的人,不论他去过多少次,拍过多少照片,这座城的印象,始终都只会是一张装帧精美的平面照片,翻看完毕,照例塞回灰尘堆积的箱底。
在我心里,城市的样子绝对不是设计师或者为政者靠真金白银和钢筋水泥可以堆砌出来的,这些一时的外套就如同人的衣裳,抖落开来,底子里类似灵魂的东西是必然存在的。而这些东西就存在于但有城市以来的每一个日出日落,每一个阴晴雨雪;存在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记事以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里,存在于那些婚丧嫁娶,那些家长里短里;存在于那些在历史大潮里城市所经历的战火纷争,风云变幻里。
可是这些该怎样才能记载流传,直至传达和被了解呢?
前人之述备矣。昔日烟波浩渺的天下第一大湖,八百里洞庭的记忆已经被《岳阳楼记》永远的刻在民族的记忆里;频繁的修葺,整饬,每年如潮涌而来的人群,其实只是为了印证《西湖梦寻》的遗韵,为了追思《武林旧事》的繁华;而即算是懒惰如我,对敦煌依然小有念想,其根本原因其实竟是因了井上靖的《敦煌》……唯有文字,这样看似不如山川雄伟,不如建筑坚实的物事,才是可以确切攫取以及长久留存城市灵魂的选择。
当然,这样的文字并非是可以从诸如导游手册,或者维基百科中可以简单获得的。最理想的一幅关于城市的画卷,应当是熟悉这座城市的人们用眼,用心来感受它最深刻的记忆,最隐秘的呼吸,把它们都描绘下来;同时,怀着各种各样心情,因各种各样的因缘而过访这座城市的旅人为之添上渲染的光影,配上独特的视角。只有这样,或者才能勉强建立起堪称立体和完备的一座城市的形象——大不易。
Lorna的“城市漫步”(http://5imanbu.com)似乎就正在做着这样的事情。这个发源自早期Lorna自己“长春漫步”的城市博客计划,现在已经越来越壮大,越来越多的有心的博友也开始加入——连带着,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镜像在网络上破土而成,这无论是对热爱自己城市的人,还是对有心探访的游客,甚至是乐意“坐一室而游天下”的宅人,都是一件好事。
所以,不妨去 城市漫步 看看,读一读有没有关于你的城市的记忆——或者,更好的,写一写那些属于你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