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不入书店

书店实在是去得越来越少。考虑购买成本,藏书空间成本,搬家的人力成本,加上书非借不能读的效应,现在有空也多半是往图书馆跑。也只有在老婆手上有点购书卷的时候,我们会拐进新华书店看看。

有时候能够看看书店也的确可以看到些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这次。

最大的意外是我居然看到了新版本的《少年阿莫的秘密日记》,译者已经不是那个《通宵达旦读金庸》的薛兴国,而似乎是大陆的某人。

这部在英国国民级的长盛不衰的小说,把Adrian Mole的人生描了个一清二楚,从小到大——简直都有了点像厄普代克笔下的兔子了,不过至少以我仅读过的这部秘密日记来说,轻松诙谐了许多。

那是十二年前的书了,我还清楚的记得是在周末下午的新华书店买的书,只因确实喜欢。

如今看到全新翻译,全新包装,甚至连名字翻译都从阿默换成了阿莫的新书,真有点感慨。

腰封照例有,而且不出意外的放上了JK罗琳推荐珍藏云云的字样,立马联想到前些时候读过某篇评论现在出版行业的“腰封”恶习的文章,会心一笑。

说起腰封,当我看见架上一套精装沈从文集的时候,顿时有了新的联想。

合适的厚度,选集的有心,让我对着《从文自传》摩挲良久——当然是读过的,不论是主体的自传,还是同集的书信,都不止一遍的读过(电子版,或者图书馆),唯独未曾系统完整读过文论部分,可就算这样,从文自传也是值得手边常备一本时时翻看的书。

何况,如果给这本书加上腰封,按照当下的流行,一定会写上“周作人,老舍倾情推荐,‘1934年我最爱看的书’”——如果我记忆不错,鲁迅也曾在书信里提到过,从文自传和?(忘了)是“最近”不错的书,想来也是必然会被出版商采用的广告词。

32卷本的沈从文全集,短期内看来我是没办法入手了,所以我就先收了这本吧,至少好过拿两本时尚杂志来凑数…… ps. 书店现在东野圭吾正当热时,各类书籍铺了一个展台。

在日本火,那是当然,在台湾火,那很好理解,在香港呢,也能相通。

但是大陆的出版商也跟着凑起了热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说起来,近年催火的几部影视作品(包括更早期的白夜行之类),没有一部是正式引进过的,这种靠网络传播的影视(说穿了和盗版没什么区别)还能倒过来影响文化市场,联想所谓的《越狱》热,这是对谁的讽刺呢?

25 Oct 2009 , 写于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