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村上春树

——如果说文学已死,村上春树也并没有收到参加葬礼的请柬。

《倾听村上春树》是一部有趣然而却颇有深度的书。它既适合资深的村上粉丝,也决不会让仅仅读过《挪威的森林》这部异类的读者觉得生涩。它以类似创作年表的方式贯穿描述分析的村上迄今为止的创作,当中不乏一些逸闻趣事和文人雅事。对于仅仅喜欢《挪威的森林》的人来说,兴许这部书能够让让他们了解到那个其实与《挪威的森林》中所表现的风骨迥然不同的村上春树,甚至开始探索或者喜欢上真正村上特点的作品;而对于那些几乎关注村上每一部作品的人来说,似乎能够时不时的或者为所见略同而微笑,或者,为恍然大悟而击节。

文章开头引用关于‘文学已死’的说法,我觉得实在是很漂亮的回答了那些一直萦绕的,因为其作品的商业成就而引起的对村上向商业妥协的指责。按照杰·鲁宾的看法,村上从来不是故意去迎合商业的市场,而是社会文化或者说所谓时代的变化,势必影响到文学创作本身,而作为成长在这样的环境并且受到特定环境影响浸染的村上,只不过是以他特立独行的个性去书写自己的小说,他并不为处于各种现代化的多媒体的娱乐夹缝间的小说处境而做特别的努力,他只是自然而然的适应了这种现状,并且成功的赋予了小说在当前时代下能够具备的文学的特定的区别于其他各个竞争者的独特魅力,当其他人或许在叹息文学已死的时候,村上恐怕根本就不会这样认为,他在用他自己的理念继续他视之为事业和生命的文学创作——并且取得了难得的成功。

作者是一位日本文学史的专家,同时也是村上作品的英文译者,而他提到了一段关于翻译的细节也颇让我受益,这样一个细节由于无法在中文译本中体现,应该说直接导致了对全书内涵的理解——《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村上对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两个平行世界的主人公‘我’,特意采用了两种表述方法,”Boku”和”Watashi”,并且巧具匠心的在行文之中,随着情节进行,利用这两个代词在后期的混用,乃至最终的叠和,表现出了书中意图体现的内外世界的迥异和重合的奇异矛盾感。这样的细节我到此时才知道,不得不为之叹服,一向行文散逸的村上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对于把握精巧结构的尝试对他自己而言是如此的空前和成功,无怪乎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认为这是他最杰出的作品。

总而言之,读过了此书,那个曾经酷酷的村上,或许在你眼里会变成一个对于文学有着真正挚爱的勤劳的笔耕者,他的虔诚和执着,或许也是他能够有突出于同辈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吧?

上海期间是图书馆借书和读书密度很高的时期……
29 Mar 2007 , 写于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