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在Google Reader上看到一篇文章,说起了唐浩明的《曾国藩》,尤其提到《曾国藩》的作者其实是在润物无声的用小说和创作为曾国藩‘翻案’,须知,1949年后,自从太平天国被拔高之后,曾国藩的形象似乎就被钉死在历史书上那个狼狈不堪要投江自尽的插图上。

但是当然,这个自三藩之乱后的汉族名臣第一人,也是中国洋务运动肇始人的名臣,绝对不是一张脸谱可以简单覆盖的。而由前文引起的心血来潮,让我立即一口气读完了三卷的《曾国藩》。

它没有让我失望,至少它保持了相对中立的态度和语气,对那殊死厮杀在中国大地的太平天国和湘军双方都给予充分的尊重。双方都有不得不战的理由,也有着各自从无到有,从盛到衰的兴亡史;尤其是两方阵营里的那些杰出人物,多多少少让人有了些阅读日本那些战国小说时的趣味——先不要急着划出个大义的绝对’正方’,’反方’来,大可以先欣赏欣赏人杰们的演出。

书里那些出类拔萃的湖南人,不能不让人敬仰追思。“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才气逼人,被曾国藩目为大清开国以来最强将才的左宗棠;用情之身,却又淡薄名利的彭玉麟。这两位可谓是被作者极意塑造的正面典型。

而其余那些在近代史上同样也颇有所蒙尘的历史人物,在书里也得到了近乎正面的评价,例如李鸿章,例如丁日昌。

毕竟,在晚清那样一个动荡,特殊的历史时期,很多所谓忠奸正邪,又岂是可以简单一语蔽之?

回到曾国藩身上来。这个被称为’曾剃头’的’革命镇压者’,在近年来,却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尊重和重新评估,卖得满街满巷的曾国藩家书,更是无形中证明了社会对于他处世持家之道的赞许。那么姑且抛开史料,纯以我们可以从小说中了解的内容来看,曾国藩究竟有什么样的特殊品质让我心折?

首先打动我的,是他对于’儒生’身份的自觉和与此匹配的实践。抛开所谓意识形态和历史限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谓读书人的责任,无不贯穿曾国藩人生的始终,他的一切大的行动想法固然间或有一些私心私利参杂于内,但是总的来讲是不悖于这些原则和宗旨的。而且,从早年的潜修’静’字,力争做到’临大事而有静气’,到后期的儒家杂以黄老之学的刚柔相济的处事之道,这些都完美的体现了那些传承千年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知识是如何和实践相结合的,细数先贤,哪怕上溯到理论宗师的孔孟,能做好的真是凤毛麟角。但是曾国藩以书生封侯,以汉人成中兴柱石,以兵起而以善终,更能够把自己未竞的事业和理念托付给合适的人继续推进下去,这一切在历来风波险恶的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其次,无论是他自评,还是时人议论,曾国藩属于典型的中人之才,姑且不论才华横溢的左宗棠,就算是他手下那众多幕僚学生,在许多方面也要强于他。他自己则既有自知之明也绝不妄自菲薄,全靠后天的磨练涵养,锻炼处事,以先贤良友为镜为砺,在人生的数次起落之中最终成为那个时代的执牛耳者,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恐怕更有亲切感和实用性。而对于这样的曾国藩,最终也是他善相人,善用人,才终成大事,这就和高祖刘邦的例子如出一辙。

然后,不管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什么样的情势,曾国藩始终都保持着简单节俭的生活,心里始终挂记着那荷叶塘的一方山水,谋大事者,心无旁骛,不贪衣食,而在心里同时牢记’我是谁’这样一个似浅实深的命题,这一点似易实难。

总结这些,我当然是管中窥豹,夏虫语冰,纯粹借小说家言来冀望有所收获。那就不妨再进一步,现代人会希望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什么呢?也许包括:

如何处理自己在帝王,同僚,下属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这样的关系都能处理好,更何况是区区公司,办公室?

如何传家教子——曾国藩在教育兄弟,训谕子侄上所下的心血可谓至深,而成果也不错,多是持正之论。

如何修养自身——这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但是从曾国藩的身上,也许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的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怎样来修身,难学,但是如果能到学到一星半点,就足以受用终身了。

只不过,莫要忘了,上面这些都是他为了成就事业,保全家族的手段,而并非是目的,而他的目的则绝对仅非私利,他所谋者大,故此才能最终青史留名。我们这个时代,固然离伟大越来越遥远,但是逐末的同时,也至少需要知道曾国藩所追逐的本究竟何在。

他可谓波澜壮阔的一生,细数下来到底有哪几样是可称伟业的呢?

  1. 避免清政府被自身同样开始变质腐化混乱的太平天国取代,至少保卫了以孔孟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延续,所谓‘中兴’其实谈不上(中兴其实是个有意思的词——那些所谓中兴名臣,中兴四将,有几个是真正创造了朝代的中兴的?),不过扶社稷于将倾还是当之无愧的,更何况他也坚拒了可能会带来更大混乱和导致生灵涂炭的那些称帝的建议;

  2. 开了洋务运动,徐图自强的好头,更是提拔培养了一批能够继续坚持这一举动的,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后继者,而中国历史上首批留学计划也是出自他手,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妙手回春的作用,但是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却是异常重大的;

  3. 如同曾国藩自己担心的一样,湘军裁撤返乡之后,带回去的不光是财富,已经开拓的眼界,可以作为资产的战利品,这些都让湖南这片土地上慢慢的酝酿起了真正能够焚毁一切的火花,其影响弥深弥远,在后来轰轰烈烈的中国民主革命中,飘荡在背后的,何尝不是湘军的影子——推翻这个他用一生来守护的王朝的,其实也许就是他一手建立的湘勇。

上面任何一样都是可以称得上伟业,但是曾国藩让人敬佩的地方却在于,到了晚年,他竟然只是淡淡的一句:不信书,信运气……这让那些想从他的书里寻求人生法门的人情何以堪啊?

10 Apr 2010 , 写于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