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返校

说是十年,其实并没有十年,这只是本科毕业的十年会罢了。

不过在求学路上,把本科和研究生之间划出一道清晰的分水岭,这是合理且必要的。那些所谓的科研、项目、学业之类的就先不提了,最重要的是在这道线之前、之后,所交往的人群是不同的。按照一般的理解,越是少不经事时结识的人,反而越可能友情持久,因为他们眼中看到的你,不是那个日后或许西装革履、人模人样的皮相,而是那个或者还带着些许‘真’的少年吧。

所以,当我带着这种心绪来到学校的时候,偏生遇到酷热和毫无怜悯的毒辣日头,把树木簇簇的校园照了个鲜绿无比,但是却苦了在坡道跋涉的我,热的有些恍惚之间抬头一看,正依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明明熟悉的校园,顿时有些陌生,正如十四年前初次来到这个城市,踏入这个校园时的那种揣揣之感,对第一次孤身远行,对这未知将来的那种憧憬和忐忑并存的紧张。幸运的是,学校似乎这几年变化并不多——除了食堂部分吧;所以,在任何角落,任何地点,只要愿意,都可以顺手掬起一把回忆来;

还记得也是在几乎相同的日期,虽然暑假已经开始了,但是为了办理转系手续,我和另外一名不知道为什么也留在寝室得瑟的同学,被赶进了四间男生宿舍唯一剩下允许住人的一间里,当起了滞留人口。当时,正是全部的大一新生即将从作为新生基础部的之江学院搬到被称为本部的玉泉的搬家时间,所有人的铺盖、行李都被要求在放假前提前打包,统一堆放在了那间‘允许住人’的寝室里,所以,那是一段独特的记忆,每天上午,从蝉鸣声声,绿树环绕的之江学院的山上,坐着学校校车赶到已经酷热难当的玉泉,在并不熟悉的校园里东奔西跑去找各种手续需要找的人——转出班的班主任、学校行政、转入系系主任等等,而且当时我并没有手机,也不知晓对方是否有手机,全靠并不十分靠谱的固话来逮人,很多时候的空跑只能靠跑动数量来弥补,而且当时的我,好歹还算是羞涩少年一名,很多时候都不好意思用讨薪的姿态蹲守在办公室门口来候着,而是一趟趟的在楼道、大厅来回‘若无其事’兜兜转转——现在想起来,如果当时也有如许多的摄像头,调出来看看,我的行迹应当是相当可疑的。

在这个过程中最有印象的事情莫过于因为当时没有本部的食堂卡,加上当时也想少一事省一事,到了中午,等着行政楼开门的时间里,我往往是在超市买了面包牛奶当作中饭,可是又自觉蹲在路边啃着这些行迹既可疑,姿态也不雅,所以再次兜兜转转,找到的是当年足球场西南角一个得天独厚的被灌木包围的石凳石桌,坐在那里,就着阳光吃中饭,吃完再斟酌斟酌时间,整理好心情去寻找那些签字的主任们——记忆到现在也模糊了,当时似乎也没有戴表?因此时间都要到行政楼大厅去张望。

image

然后等到下午三四点找到该找的人,或者被告知今天没法找到之后,我再搭着校车,摇摇晃晃的回到之江,在空落落的八舍楼道里晃进宿舍,和那名同样留守的兄弟打个招呼,顺着已经快堆到天花板的被褥包、行李箱攀爬到属于自己的上铺休息。在那个时代,没有空调、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每天似乎就是手上还抱着本书,躺在铺上,侧过脸就是高高的箱包,还好之江月轮山那块宝地即使是盛夏,也不至于让人绝望,到了夜里,听听cd,就着虫声睡去,这才让人不至于觉得太过辛苦。这样的日子过了大概一周左右,还记得在某一个上午,终于拿到了盖章签字的一切东西,当时真是如释重负,恨不得大喊‘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按耐不住的当即从玉泉坐车赶到火车东站急急忙忙的把两天后的车票改签成了第二天的,然后带着回家养伤一样的觉悟前所未有安逸的冲回了家里。这是属于那个年龄的幸福,放到现在,就算心力交瘁,还有哪个地方可以让你无忧无虑,让出后背一样的躲进去休息呢?

两天的聚会,因为家里的儿子,没有办法没心没肺的和大家一起熬夜打个牌、上个网吧什么的(当然,就算从前,我也不擅长这个…),但是看过了玉泉、看过了之江,它们变化都不大,真要说起来,顶多就是如今宿舍楼的条件早已今非昔比,我们厚着脸皮混进了原来的宿舍,而能赶来的舍友也颇有感慨的在已经换成了铝合金推窗的窗台前拍了一张十几年前依稀也摆过的POSE照;而比起改变不大的校舍来言,更让人欣慰的也是某同学的一句总结:“我们这帮同学,看上去至少没有一个有‘成功人士’的范儿啊,都挺屌丝的么,真好……”,会心一笑,还有什么比起这帮子混杂了号称教授、CXO、海龟以及各类奋斗在本行或非本行的步入三十关头的家伙们,依然屌丝样十足的骂骂咧咧聚会更让人舒心的事情呢?

下次聚会不知何时何地,何人能与,不过珍惜足矣,毕竟,岁月才是最大的神偷。

09 Jul 2012 , 写于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