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天(特别是转凉的秋冬之际)访问青岛不是一个好主意,但是,如果是忽然落在头上的不得不去的出差,则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了。
况且,我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沈从文《八骏图》里青岛海滨的小楼,至少那里有沈从文故居在,虽然明知道并没有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充分游览,可就算只能专程去来个圣地巡礼,也是值得的——
第二天的会议是在电科某所的CCTV风的会议室召开的,后排就坐的我,并无太多压力,无非安耽地端着标配的盖耳茶杯旁听罢了,好些纯民族企业的友商代表在座,加上主持的政府官员代表的发言和控场,虽然和我平日参加的会议风格相比颇有些‘文化冲击’的感觉,不过,思路、节奏都很有值得佩服的地方。光从这个角度,也不枉小半天的行程赶来开拓自己的眼界了。
可是,说起「游客」视角则不太一样了。
就用餐而言,同行的杭州和上海土著负责点菜,于是这两天并没有吃到什么惊艳的青岛(山东)美食,不过本来就是没抱着高期望而来的公干,所以并不甚在意。
可惜本来应该叹为观止的跨海大桥,在阴雨霏霏的日子里,徒然留下了‘大’的印象,但‘美’却缺失了; 唯独当我第一天到达酒店放下行李之后,急急忙忙在赶往福山路的半途,看到小鱼山红墙连绵,配上欧式风格的依山而建的大小楼房时,才有了些怦然心动的感觉。
在福山路的尽头下了车,这是条意外安静的巷子,所谓文化名人街其实大多已经移做了民居,沈从文故居也不例外。只是在紧锁的铁门两侧墙上,一左一右各有政府留下的故居石牌和沈从文生平介绍。我在门前撑着伞踟蹰不去,被旁边等公交的老人都多瞄了几眼;最后,只好走到对街,再狠狠的看了看被已经渐渐转红的藤叶缠绕的铁门之后,慢慢走去,也许是因为下雨,本来就窄小的福山路,更是人烟稀少。
从蜿蜒的小路一路走去,有时可以隐隐看见山下的海滩和少许船帆。海边城市的最妙处,的确在于沿海的陡峭山坡,和傍山高低交错的建筑民居。虽然也很有趣味,不过老实说这幅场景和读到《八骏图》里写的,出小楼即草地、过草地即海滩的预期镜像比起来,偏差还是颇大的。
途径了康有为故居,这也是福山路唯一一个对外开放的公益性质的文化景点,小院、两层楼建筑,当我走到二楼角落,看到导览牌上标注康有为去世的卧室以及卧榻的说明时,不由唏嘘感慨,南海一生历遍历史惊涛,游历万国,最后去世的地方也不过是这安静小楼的几米见方的房间,而所长眠的也不过是青岛海边的一抔黄土。
顶着海边尤其冷的风和雨,我绕着小鱼山路走上了山坡上的公园门口,再爬上台阶到了一家叫做‘海边的猫和咖啡馆’的仅仅两三张桌子的小咖啡店,雨天到底冷清,就连猫也只有一只,懒洋洋的睡在店里;而似乎是熟客的一家三口就已经把店里坐得满满的感觉。我也草草喝了一杯咖啡后,就踏上了归程。在坡下等车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下来,面前小杂货店楼上的红瓦阁楼的灯光也亮了起来,把墙面上覆盖的叶片照亮了,雨下打湿的叶子显得格外的红。一大波呼啸着上了赶来的旅游大巴的台湾游客走后,我唯独听见暗色里沙沙的风吹雨声,围绕身边。
住的酒店在黄岩区,原是青岛周边的开发区,林立的高层建筑和铺满眼前的顶天立地的楼面霓虹,虽然壮观,但是稍嫌滥用了。
短短两天的临时出差任务,得到的便是如上蒙太奇般零碎的印象,谈不上好坏。唯独能确信和沈从文先生踏过同一条街区的事实,足以让我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