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一波「黑神话 悟空」的热潮,虽然没法打游戏(自小手残,手头又没有足够的配置等等等等),可是不妨碍我被裹挟其中,感受这股热潮。因为虽然一直以来就不是动作(遑论硬核动作)的游戏受众,但是我这个年龄段的人,谁幼时没做过国产游戏可以席卷市场的梦呢?
现实与梦想的差距越大,能看到这一天的时候,那种欣慰的感觉就越强。硬要找个比方,也许可以参考中国足球?只不过两相对照,更觉得唏嘘。
这些都是闲话,只是讲讲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拿起了西游记的原著的原因。四大名著的电视剧里,大部分人包括我,最熟悉的应该就是西游记(86),也可能正因电视剧过于经典,它反而是四大名著中,我唯一没有读过原著的——直到这一次被黑神话带起了念头。
但是,就像被很多人透露过一样,西游记的原著与我们熟知的电视剧之间的差异可能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于是,读到哪里写到哪里,姑且为自己做个记录了。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
和原来预想的不一样,原著中插入的诗词,虽然很多时候是为了叙事服务,难免命题作文味道浓些,可是却也真不是一些粗制滥造的注水,甚至时常有惊艳的地方,这句写菩提祖师座下道童的诗,轻轻巧巧就映射出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不凡之处;
更加厉害的是,西游记用了短短一回就把石猴出世到拜师推进得简洁干脆,又没有任何赶工痕迹;86版西游记按照这个逻辑拍下来,同样在第一集里把故事迅速讲完切入正题,明明内容极其丰富,但是叙事又短而精干,这才给无数人留下了“86版《西游记》怎么一共只有25集?这么少吗?”的错乱感觉,实在厉害。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
如此妙笔,不着痕迹。不是巧思匠心,怎么会想到这么轻轻巧巧的一句,“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而不是俗人来一句:“七年了”,或者最多来句类似:“寒来暑往七遭”云云?
一句而写人物、写地点、写时间,又自有文本之外的留白空间在,无怪乎这么一句就的确让人难舍。
有一首叫做《悟空》 的歌(并非戴荃那首更出圈的)里就有句化用于此的歌词:
山桃熟了几次,海浪打了几层。
在我没读到原著这段之前,这么平平淡淡一句当时就让我反复琢磨,总觉得自有深意,今日得解惑,释然。
夫世岂有长生之人?夫世岂有长生之事?夫世又岂有长生之术?既无其人,既无其事,既无其术,而一心要学,岂非大妄?然思天下无不死之人,实有不死之道。夫道至于不死,则千古长明。是以猴王一心之要学者即此,菩提之默授者亦即此。
我读的这个版本是张书绅整理点评的版本,按照公论而言,算是明清以降比较持中的一个版本了;但是在我读来,反复强调整本《西游记》即《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云云,读来着实还是倍感牵强;此外,诸事具诛心,特别是前期动辄判断唐僧诸行都是为利、为欲作祟,显然是为了自己完整的结论而铺的引线,常让我略感不适。
但是,作者的三观和神气还是正的,偶尔一些评点,的确可以让人忽然从纸上抬首,凛然自省。上面这段求长生之论就是如此。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盖见理不到,则写事不透;命意不高,则用笔不灵。
如前,评者是真的很爱《西游记》的,而且爱的并非是角色和情节,更多的是真的被书背后的作者的才华打动,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生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就是这本明显投入了极大的心血的《新说西游记》;这里长长一段夹叙夹议的话,除了试图忠告后进,更是不吝力气的狂赞作者,让人会心。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俺只说建平波文成武就,谁知是假齐王意敛心收。又只道是庆弹冠崇儒重道,却原来是立无方爵禄封侯。
在孙悟空二次受封,终于拿到了齐天大圣的虚名之后,编者点了这么一段——可是我读到这里,顿时被“建平波文成武就“这个典故给卡住了。姑且盲猜猜:
- 建平波文成武就: 实在想不到有什么‘平波’相关的典故,姑且猜其实指的就是伏波将军马援?
- 假齐王意敛心收:当指刘邦以齐王分封韩信故事;
- 庆弹冠崇儒重道:典出东汉弹冠相庆;
- 立无方爵禄封侯:‘立贤无方’,《孟子》
这段本身没有什么特别好说的,应当只是编者兴起来个排比——但是我却暗暗心想,不过是个话本小说的点评,面向对象也多半假设是不少下里巴人,但是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可能真的是日常的谈资吧?
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也要炼些金丹济人,不期到家无暇。偏说他不闲,妙不可言,是小人不可闲,而亦并不可忙也。
作者的腹黑实在是一大看点;前文着力渲染孙悟空做了虚衔的齐天大圣之后,到处赶鸡撵狗,蹭吃蹭喝,呼朋唤友,闲的不能再闲,但是到了心理活动时,却依然一句:“等我有闲了……”,岂不活脱脱的像我们身边的有些人,不光骗得了别人,恐怕连自己都被骗过去了,值得一哂。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才是亏他。
有时候会有人说《西游记》是一部崇佛抑道的书,但是当我读到太上老君面对观音菩萨侃侃而谈的介绍自己的金刚圈,一口一个当年“化胡为佛”的时候,差点绝倒。这是怼脸输出啊——瞬间想到当年佛道相争时期的你死我活。
也有人认为,《西游记》毕竟是历经传承、增补、拼接、到了后世,早已是一件百衲衣,后世编者也往往有时候难免会忽略一些前后矛盾,互相砥砺的地方。可是,正如人们常说的,当作品由作者创造之后,就不再属于创作者本人了,接收者或者说读者的理解本身就是这部作品“全貌”的一部分。
普通小说如此,像《西游记》这种历经几百年的流转,加工、解读的,千锤百炼的话本小说,更是如此。如果指望其中的某一部分的存在没有被人抹去,修改,那背后也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而它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形态,所承载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两位作者或者编者个人的趣味或者趋向了。
当然,如果把这个当作严肃的设定,那《西游记》的故事则更加曲折离奇,三界四洲真是一盘大棋,这未尝不是另一种解读的趣味了。
第十一回 游地府太宗还魂 进瓜果刘全续配
一对南瓜,十位阎君。不知是公用,还是分用
编者有时候学究气十足,穿凿起来我都受不了;可是有时候忍不住露出点调皮神色的时候,还真有些视频网站飞弹幕的妙语,足可发靥。
第十二回 唐王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像化金蝉
明德、新民、止至善,乃全部《西游》之大纲。
看看看,这就是让脑筋直接的我吃不消的评语类别了。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正说话处,有一个小和尚名唤广智,这是个识货的。出头道:“公公,要得长远,也容易。”
借助《黑神话·悟空》,广智这个角落里的小角色,在全球玩家“广智救我”的喊声里,可谓一炮而红。而他作为金池长老身边的小参谋,和广谋比起来,确实还不算果断干脆,所谓干坏事都干不彻底。
顺着金池的贪念,劝他留下袈裟,已经不是道德的做法;
对于金池担心唐僧徒弟们的心事,解决办法是打杀,更令人吃惊这一屋子禅院出家人的思路;
而广谋跟进说,担心打不过,不如一把火烧死,这就几乎是职业罪犯的素养了。
所谓《黑神话·悟空》是末法时代,但是即使是《西游记》中的这些出家人的妄念,也足以证明求经之道,意义何其重大。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那怪闻言,笑道:“你原来是那闹天宫的弼马温么”
不仔细读,真的没有反应过来,在书中被安排在前期的黑熊怪是多么强悍的存在,怼脸嘲讽孙悟空,起手打断孙悟空的滔滔自夸,并且几乎是所有妖怪里唯一一个主动用弼马温嘲讽孙悟空的存在。
这么短短一句,可能还看不出效果,必须引用前后文:
行者道:“是你也认不得你老外公哩。你老外公乃大唐上国驾前御弟三藏法师之徒弟,姓孙,名悟空行者。若问老孙的手段,说出来,教你魂飞魄散,死在眼前。”那怪道:“我不曾会,你有甚么手段,说来我听。”行者笑道:“我儿子,你站稳著,仔细听之。我: 自小神通手段高,随风变化逞英豪。 养性修真熬日月,跳出轮回把命逃。 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采药苗。 那山有个老仙长,寿年十万八千高。 老孙拜他为师父,指我长生路一条。 他说身内有丹药,外边采取枉徒劳。 得传大品天仙诀,若无根本实难熬。 回光内照宁心坐,身中日月坎离交。 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返老还童容易得,超凡入圣路非遥。 三年无漏成仙体,不同俗辈受煎熬。 十洲三岛还游戏,海角天涯转一遭。 活该三百多馀岁,不得飞升上九霄。 下海降龙真宝贝,才有金箍棒一条。 花果山前为帅首,水帘洞里聚群妖。 玉皇大帝传宣诏,封我齐天极品高。 几番大闹灵霄殿,数次曾偷王母桃。 天兵十万来降我,层层密密布枪刀。 战退天王归上界,哪吒负痛领兵逃。 显圣真君能变化,老孙硬赌跌平交。 道祖观音同玉帝,南天门上看降妖。 却被老君助一阵,二郎擒我到天曹。 将身绑在降妖柱,即命神兵把首枭。 刀砍锤敲不得坏,又教雷打火来烧。 老孙其实有手段,全然不怕半分毫。 送在老君炉里炼,六丁神火慢煎熬。 日满开炉我跳出,手持铁棒绕天跑。 纵横到处无遮挡,三十三天闹一遭。 我佛如来施法力,五行山压老孙腰。 整整压该五百载,幸逢三藏出唐朝。 吾今皈正西方去,转上雷音见玉毫。 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
洋洋洒洒,志得意满,结果,什么“历代驰名第一妖”,被黑熊怪一句笑道“你原来是那闹天宫的弼马温么”给硬生生噎得说不出话,恼羞成怒。
可是最郁闷的是,再发怒,孙悟空硬是战黑熊不下,甚至只能和菩萨承认拿它没办法:
行者道:“我也硬不多儿,只战个手平。”
须知,不靠任何法宝,更没有任何神仙后台,光凭借武力就和孙悟空战平,这是什么概念?这就是脚踩哪吒,拳打天王,力抗二郎神的级别。
怪不得观音菩萨赶紧舍下金箍咒,把它招入门下,菩萨家里,也不养闲人的。
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行者道:“老儿莫说哈话,我们出家人,不走回头路。”遂此策马挑担西行。
原著里的孙悟空,其实道心之坚,远超很多人的想象。但是我标注这句的原因却是由于,孙悟空这句“莫说哈话”——“哈”指“傻”,这是我家乡方言里的用法,顿时觉得亲切的很。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吒奉法收悟净
八戒道:“师父的凡胎肉骨,重似泰山,我这驾云的,怎能得起?须是你的觔斗方可。”行者道:“我的觔斗,好道也是驾云,只是去的有远近些儿。你是驮不动,我却如何驮得动?自古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像这泼魔毒怪,使摄法,弄风头,却是扯扯拉拉,就地而行,不能带得空中而去;像那样法儿,老孙也会使会弄;还有那隐身法,缩地法,老孙件件皆知。但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勾超脱苦海,此怪原在心上,如何绕得过?所以寸步难行者也。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道破原委,方见功夫次第之妙。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传与你我。正叫做:‘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西游记》的故事本身拜电视剧之力大多已经烂熟于心,但是读起来依然趣味盎然。一方面原因是“找不同”带来的新奇;另一方面,作者真是一个有趣的人,极其接地气,总是时不时来点冷笑话或者烂梗,如果电波能够对上,简直过瘾;更加难得的是,作者也是个理科思维的人,虽然这么长的作品难以保证完美,可是也总是尽量想补上一些逻辑上的疑点。
比如上面这段关于为什么孙悟空不带着唐僧直接去西天的问题,小时候可真的没少让人挠头。殊不知,原作里就说的清清楚楚:
- 腾云虽快,但是不能载凡人(《七龙珠》里对筋斗云的限制也算是隐隐的致敬了,惭愧,鸟山明大师对西游记就是比我熟悉);
- 至于妖怪动不动就可以裹挟而飞的解释则是,低空飞行这种,孙悟空也可以,但是不能快,即使这种慢速也因为要磨砺取经人,必须遍历苦海而不得用;
不过如此一说,后来里唐僧师徒苦困在通天河不得渡河,孙悟空完全可以“使摄法,弄风头,拉拉扯扯,就地而行”,至少把唐僧带过河去,但是三个徒弟依然演技十足的陪着师父苦哈哈的在陈家庄赏雪看天,可真是不能细想,唐僧如果回想前文,心里可不要狠狠地多念几遍紧箍咒?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有的时候,会恍惚疑惑唐僧与悟空,孰师孰徒,所谓灵猴灵猴,也真的名不虚传,佛性悟性之高让人感到他真的很多时候是在为了配合唐僧而演罢了,其实他心里什么都明白。
“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唇齿留香。
第二十五回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与增长天王猜枚耍子赢的。
《西游记》和很多拼凑痕迹明显的话本比起来,明显首尾照顾得更为仔细,许多细小的地方、情节,时不时有前后呼应之处;那些众所周知的大设定姑且不说了,光五庄观里用来让清风明月睡倒的瞌睡虫,作者也要来个‘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这里第一次提到了同增长天王猜枚赢来的瞌睡虫——假如按照恶趣味来出所谓考题:“孙悟空身上带了几只瞌睡虫?”,那恐怕也会难倒一些人。
很简单,十四只,这里用了两只,等到了七十多回狮驼岭,孙悟空下了血本,把身上剩下的十二只,拿了十只出来放倒了看着蒸笼的十只小妖,“还留下两只配种”,可惜最后一个小妖将倒未到时,让他又补了一只。
好了,这配种也配不成了,可惜。所以到了再后面,孙悟空就开始拔毫毛,嚼碎,喷出变瞌睡虫。这样的处理就让人读起来略微纠结了:
你说他严谨吧,也真严谨,计着数知道后头不够用了;
你说他不严谨吧,明明可以拔毛变瞌睡虫,前面又何必去消耗有限的真虫呢?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科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不敢请耳,固所愿也。我们大家散火,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
“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
西游记明明很多故事的模式是有重复的,但是通篇读下来毫不枯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写来太活泼了,分明是一个公路片题材的情景喜剧。
西行众人互相吐槽毒舌,有时候简直是在看相声,孙悟空这个形象能在中国人心里如此特殊,并不是仅仅因为他强大,其实也是因为他的可爱。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那呆子正遇顺风,撑起两个耳朵,好便似风蓬一般,早过了东洋大海,按落云头。
画面感好强的细节,仿佛《小飞象》—— 作者是个妙人。
第三十一回 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
行者道:“你那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八戒于此始识得行者是片真心,更无他意。
孙悟空真的让人喜欢,唐僧待他一言难尽,可是他心里就是急着别人的好,仿佛师父就是心里的白月光,这点自卑自低,着实怜惜。
他们象貌空大无用,走路抗风,穿衣费布,种火心空,顶门腰软,吃食无功。咱老孙小自小斤节!
好个舌尖嘴利!
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
菩萨道:“点污他不得,他是个骟了的狮子。”
西游全书当真是个“思无邪”,破杀戒的不少,但是就色戒而言,则多有回护。这是一例。或者说,假如菩萨坐骑下凡破了色戒,淫了女子,观感比起杀人反倒要下作一些。
全书很多地方都巧妙的避过了‘女子失节’的困境(骟了的狮子,带刺的宝衣,前世的姻缘,装妖怪的公主等等等等),我印象里唯一的例外反而是唐僧母亲满堂娇,被刘洪霸占多年之后,最后也自杀殉节。壮烈归壮烈,放在西游记全书里,反而有点奇特的不协调感。窃以为这也的确证明了这一部分实在不像是原生的西游故事,而且众多版本里,关于江流儿身世这一段也多不辑入的原因之一吧?
西游记终究不该是一本迂腐的节烈之书。
第四十二回 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我不疼了。古人云:‘人逢喜事精神爽。’
师父也被扣着,自己也打不过,还被烧了一身伤——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变成他爹赚了好多的便宜!——这就是我们的孙悟空,太可爱了。
你今要当头,情愿将此为当。你念个松箍儿。
要抵押?没有欸,你看我着身上也就个紧箍咒值钱,要不菩萨你给拿去?——这算盘打得千年后的我都听的清清楚楚。
弟子不敢在菩萨面前施展。若驾觔斗云呵,掀露身体,恐菩萨怪我不敬。
西游记写活了的不光是孙悟空,类似观音、如来、玉帝、二郎神、哪吒等等神佛的形象,也依靠这部作品深入人心,甚至重塑了民间信仰的形态。
而观音菩萨的女性形象更是自此深入人心。孙悟空的最佳拍档除了猪八戒,第二档的必须就是和观世音了。
PS. 孙悟空只围虎皮裙,不穿裤子的事情,算是坐实了。
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龙子捉鼍回
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的的确确指出个“贼”字,以见其不学。我等出家之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领上六蔽,法脉清真。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嚊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振聋发聩,孙行者啊孙行者,一直压制着自己的佛学修养跟着唐三藏,却有时候忍不住灵光乍现,此段解心经为一妙,后文‘无语’解心经又是一妙。
因妹夫错行了风雨,刻减了雨数,被天曹降旨,着人曹官魏徵丞相梦里斩了。舍妹无处安身,是小龙带他到此,恩养成人。
编者按:”回头一照,真有攒花簇锦之妙。”,确实,伏脉千里,接回泾河龙王一段,对长篇单元剧小说来说,这是绝佳典范。
而且,读到这里觉得当年电视剧里改编,用三角恋解释为何小白龙焚烧夜明珠,然后给了他一段高光的NTR情节实在高明,我是吴承恩,读到这里也要拍大腿:“嗐,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予注此篇,六易其文,而不得题旨,常闷闷心怀,莫知所措。
张书绅的评注多有妙处,但是终归还是少不了穿凿的地方,有时候甚至把自己都绕进去,特别的拧巴,何苦何苦。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
龙王道:“那厮还锁在海中,未敢擅便,正欲请大圣发落。”
顺手接续,不着痕迹,妙。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陛下,赦贫僧一时,我那个徒弟,自从归教,历历有功,今日冲撞国师,死在油锅之内,奈何先死者为神,我贫僧怎敢贪生。正是天下官员也管着天下百姓,陛下若教臣死,臣岂敢不死!只望宽恩,赐我半盏凉浆水饭,三张纸马,容到油锅前,烧此一陌纸,也表我师徒一念,那时再领罪也。”
读前半段,常觉唐僧凉薄,但是慢慢的,他也开始挂心孙悟空,偶有段落也确见真心。
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我等出家人,那里能勾?便是要带月披星,餐风宿水,有路且行,无路方住。
例行的“徒弟教师父”环节,往往都值得一录。而西游记里的话语,多有看似简单质朴,细细咂摸却回味悠长之句。
是啊,“有路且行,无路方住”,很多时候,其实也就是这么个简单道理。很多时候,不是人人可以做到事事盘算清楚,尽在控制,那么和大多数人一样,且尽力吧。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
八戒慌了道:“大王,还照旧罢,不要吃坏例了。”
西游记里的趣味,一半来自于呆子,而他身上的趣味八成来自于吃和被吃。
八戒道:“你不曾走过冰凌,不晓得。凡是冰冻之上,必有凌眼;倘或躧着凌眼,脱将下去,若没横担之物,骨都的落水,就如一个大锅盖盖住,如何钻得上来!须是如此架住方可。”行者暗笑道:“这呆子到是个积年走冰的。”
八戒的高光,往往在于悟空不在行的水战、水路,以及真正孙悟空遇到危机时,看似沉稳的沙悟净往往一筹莫展的时候。
问道:“师父何在?”八戒道:“师父姓陈,名到底了。要知深浅,除非踏塌,马脚不能包矣。如今没处找寻,且上岸再作区处。”
段子合集永不让人失望。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
行者道:“不瞒贤弟说,若是山里妖精,全不用你们费力;水中之事,我去不得。就是下海行江,我须要捻着避水诀,或者变化甚么鱼蟹之形,才去得。若是那般捻诀,却轮不得铁棒,使不得神通,打不得妖怪。我久知你两个是惯水之人,我所以要你两个下去。”
又是八戒沙僧难得的露脸处,作为一个超级英雄主人公,要把他塑造的完美无缺,当然不是难事,但是作为一个故事本身的魅力必将大打折扣,所以,孙悟空的“不擅长水”,“怕烟”,“紧箍咒”这些,就仿佛是美式超英里几近无敌的主角们身上那点阿喀琉斯之踵,是制造戏剧冲突和情节波折的关键所在:就像氪石之于超人,告警的能量灯之于奥特曼,等等等等。
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闹金洞 如来暗示主人公
火德与雷公道:“三太子休言。这件事我们不知,大圣是个惯家熟套,须教他趁此时候,一则魔头困倦,二来夜黑无防,就请快去,快去!”
那怪闻言,指着行者道:“你原来是个偷天的大贼!不要走,吃吾一枪 ”
把齐天大圣当年大闹天宫的行径给“娱乐化”了,虽然没有了那股子豪壮之气,但是,越到后期,看到孙悟空和天庭老对手们关系融洽,却真真有合家欢的喜庆感觉,别有风味。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常言道:‘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
八戒口才好起来的时候,总是他春心动的时候……
女王道:“我与你添注法名,好么?”三藏道:“但凭陛下尊意。”女王即令取墨笔来,浓磨香翰,饱润香毫,牒文之后,写上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三人名讳。却才取出御印,端端正正印了,传将下去。孙大圣接了。
这一着闲笔,却是为了兜回逻辑上的周全;在一部高魔的神话小说里,寻求着世俗意义上的周到(例如,总要给取经的几位徒弟一个俗世的编制和名分吧),这种心思,现在的通俗小说家未必会有,但是可见西游之用心。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
女怪道:“荤的是人肉馅馍馍,素的是邓沙馅馍馍。”又美似混沌板刀面。〇吃了这个包子,而能不听枕边之言者盖鲜矣
编者旁注这段联动水浒,忍俊不禁。
那怪将一个素馍馍劈破,递与三藏。三藏将个荤馍馍囫囵递与女怪。女怪笑道:“御弟,你怎么不劈破与我?”三藏合掌道:“我出家人,不敢破荤。”那女怪道:“你出家人不敢破荤,怎么前日在子母河边吃水高,今日又好吃邓沙馅?”三藏道:“水高船去急,沙陷马行迟。”行者在格子眼听着两个言语相攀,恐怕师父乱了真性,忍不住,现了本相,掣铁棒喝道:“孽畜无礼!”
女怪解衣,卖弄他肌香肤腻;唐僧敛衽,紧藏了糙肉粗皮。女怪道:“我枕剩衾闲何不睡?”唐僧道:“我头光服异怎相陪!”那个道:“我愿作前朝柳翠翠。”这个道:“贫僧不是月阇黎。”女怪道:“我美若西施还袅娜。”唐僧道:“我越王因此久埋尸。”女怪道:“御弟,你记得宁教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唐僧道:“我的真阳为至宝,怎肯轻与你这粉骷髅。”他两个散言碎语的,直斗到更深,唐长老全不动念。那女怪扯扯拉拉的不放,这师父只是老老成成的不肯。直缠到有半夜时候,把那怪弄得恼了,叫:“小的们,拿绳来!”可怜将一个心爱的人儿,一条绳,捆的象个猱狮模样,又教拖在房廊下去,却吹灭银灯,各归寝处。
这一段蝎子精与唐僧之间的来来回回的撕扯博弈,写的却弯弯绕绕,硬生生把西游记写成了红楼梦,历来解说者众多,值得仔细聊聊。
唐僧与蝎子精对食馍馍,虽然拒绝了人肉馍馍,但也半推半就的接了对坐的美人掰开的豆沙馍馍,甚至还投桃报李的递了肉馍馍给对方,此情此景,说不暧昧那是假的——而更开放的一点联想,把红豆沙馅的馍馍(特别是劈开的)向男欢女爱的方向多踏一步,或者引用红豆相思的象征意义云云,不敢说是对的,但是确实也无法完全否定。
接下来,唐僧拒绝了“破荤”,被女怪揶揄:“子母河边吃水高,今日又好吃邓沙馅”?
大意(我以为)应该是:既然口口声声不敢破荤,但是子母河喝过水、打过胎——早已客观上破过戒;而现下,对坐‘喂食’,吃了暧昧的红豆沙馍馍,多少也不是心如止水——还装什么清纯?
三藏不愧是国家级别的人才,嘴上是不输的:“水高船去急,沙陷马行迟。”大意应该就是,逼不得已的破戒,不作数的!
此时,偷听的孙悟空却按捺不住了,跳出来赶紧打断。按说,至此唐僧应对得体,似乎未落下风,为什么孙悟空却急了眼?我觉得,这就是孙悟空的禅性高妙之处——男女动不动心之事,莫若不搭理,但凡哪怕相争,拉扯,孽缘便起;凡人如此,作为唐三藏这样的高僧,更加不该露出这一丝破绽来。
悟空打断这次,出了洞去,气急败坏的和八戒、沙僧转述,忧心师父动念,却被二人劝下不表;也许正是被棒喝之后,唐僧在后一轮的更紧逼的贴身缠斗中守住了底线,虽然唇枪舌战、用典众多,但是却的确没了对食馍馍时的那种暧昧拉丝。
故事后面,唐僧被救出之后,八戒沙僧纷纷表示,你看,师父可不是心志坚定不为所动么?悟空也连连称是,但是,我认为他心里可谓洞若观火,只是故事到了这里,他也早就圆滑事故了许多了——
而其后唐僧的表现,被编者和后世许多好事者拿着放大镜来挑刺,多认为,蝎子精这一难给唐僧的心上带来的动摇远大于想象。
他憋着的那股子惋惜直到后头好几章之后才算是理顺。是真的吗?莫须有吧,一笑。
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却说三个撞祸精随后赶来,八戒呵呵大笑道:“师父去得好快,不知在那里等我们哩。”忽见长老在树上,他又说:“你看师父,等便罢了,却又有这般心肠,爬上树去,扯着藤儿打秋千耍子哩。”
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也许是前章所述的“杀妻之恨”,接下这段明显着笔在取经团队内部暗流涌动的那点子别扭劲儿,但是不能不说,作为读者看起乐子来,笑得出了声:
“触恼了性子,一差二误,将你打死了。尽你到那里去告,我老孙实是不怕。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那里去告!”
喜欢这段贯口,当年闹天宫的时候那股子混不吝一气之下又来了——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行者满怀闷气,一闻此言,心中怒发,【“咄”的一声,把善财童子喝了个倒退,道:“这个背义忘恩的小畜生,着实愚鲁!你那时节作怪成精,我请菩萨收了你,皈正迦持,如今得这等极乐长生,自在逍遥,与天同寿,还不拜谢老孙,转倒这般侮慢!我是有事来告求菩萨,却怎么说我刁嘴要告菩萨?”善财陪笑道:“还是个急猴子。我与你作笑耍子,你怎么就变脸了?”
菩萨教木叉与善财扶起,道:“悟空,有甚伤感之事,明明说来。莫哭,莫哭,我与你救苦消灾也。”
读西游记,唯觉孙悟空独为有情人,所谓“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吾辈”;
又想起前两天在网络上与人讨论,有人回复我一句说对孙悟空不喜,缘于前文二郎神带兵来围剿花果山,妖怪盟军受挫之后,孙悟空一句:“哭什么,死的都是虎豹狼虫,又没什么本族。”(大意),一下子把当时猴王的生性凉薄,所谓‘结交’的虚伪脆弱捅了个透亮。这也把后文里,所谓结拜的牛魔王等等,在孙悟空受难被压五百年未曾过问的冷淡做了个高妙的解释;
很多人(尤其当代在悟空传等熏陶下来的阴谋论爱好者, PS. 我并不反感,甚至挺喜欢很多这个类型的考据、二创)都认为,孙悟空在取经前后突出的是一个“初心不改”,自始至终都是被迫行事,一旦功成,更喜欢的是打破枷锁回归自由,重回花果山云云。
再说一次,我也挺喜欢这个二创思路的,但是重要的是,我认为(欣赏)整活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品质是你要清楚的知道是在整活。
不管后世的重新解读、重构,西游记文本本身,对孙悟空来说就是一部成长小说,是存在着非常古典的人物弧光的,从顽石懵懂而出,从同类而学、从人类俗世而学、从菩提祖师而学、从妖类而学、从逆境而学、从唐三藏(西行路程)而学……他的整个思维、境界,都是慢慢在提升、成长着的。
从佛性上,到了后期他甚至和唐三藏可以说禅,而从悲悯心上,后期的孙悟空是真的会怜悯众生,也不吝于(虽然很多时候脱不了一个‘气’字)出手降妖救人,而如果回顾下大闹天宫前段的孙悟空,说他顽皮、随性、自由是不错,非要给他个‘善’字,也多少有些勉强;
而他作为通灵石猴的本心,经过取经道路的涤洗,逐步逐步见禅心,见善念,比起唐僧来说,他恐怕才是整个西行道路上成长最大,真正得正果而无愧的主角。
回倒这句,比起刚刚跳出五指山,争论的时候,被念紧箍咒的时候,脑子里动不动就转个坏念头,敲死唐僧跑路的孙悟空,此时,早已判若两人。
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三藏道:“你既知此门,你可趁他都不在,可先到他洞里取出包袱,我们往西天去罢。他就来,我也不用他了。”
还憋着蝎子精那股气呢,为了小说塑造,(真)三藏法师你受委屈了。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你倒不谢老孙保命之恩,返怪老孙,是何道理?”罗刹道:“你这个巧嘴的泼猴!我那儿虽不伤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几时能见一面?” 婉然妇女情性、母子声口,妙笔传神,恍见其气噎声阻之态。
注者实在替我说出了心声,罗刹女一下子有了人性。
灵吉道:“我当年受如来教旨,赐我一粒定风丹,即道义也。回应二十一回,方见埋伏之妙。 一柄飞龙杖。飞龙杖已降了风魔,这定风丹尚未曾见用,如今送了大圣,管教那厮搧你不动。你却要了扇子,搧息火,却不就立此功也!”
又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回响,黄风怪时期的过剩火力,到了这里用上了。在虚构小说里追求逻辑的完整,妙。
行者还作个蟭蟟虫,先飞出来,丁在芭蕉扇上。那罗刹不知,连张三次,叫:“叔叔出来罢。”行者化原身,拿了扇子叫道:“我在此间不是?谢借了!谢借了!”拽开步,往前便走。小的们连忙开了门,放他出洞。
名场面,可果有挑逗处? 至少远不如黄袍怪。
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他叫做奔波儿灞,我叫做灞波儿奔;他是鲇鱼怪,我是黑鱼精。
西游记里最出圈的小妖之二
第六十三回 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
八戒道:“虽是如此,奈天晚何?”二郎道:“兵家云:征不待时。何怕天晚!”
二郎神就是飒爽干脆。
第六十四回 荆棘岭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谈诗
八戒笑道:“要得度,还依我。”好呆子!捻个诀,念个咒语,把腰躬一躬,叫“长”!就长了有二十丈高下的身躯。把钉钯幌一幌,教“变”!就变了有三十丈长短的钯柄。拽开步,双手使钯,将荆棘左右搂开:虽有此钯,恐亦搂不得许多。“请师父跟我来也。”三藏见了甚喜,即策马紧随后面,沙僧挑着行李,行者也使铁棒拨开。这一日未曾住手,行有百十里.
八戒全书难得的高光时刻,非他不可的开路时刻。
雨润红姿娇且嫩。
杏花仙的容姿、谈吐、举止,在当年电视剧里,比起本来已经很美的原著,又拔高了三分;而且原著中到了后来有些“图穷匕见”时刻的急色和强势,在电视剧里也被弱化了;所以,当我看到天色破晓,徒弟们到来时,木仙们连同杏花仙被一通风卷残云的扫荡一空,多少有点叹息。
86西游记里,《何必西天万里遥》这首歌,也是传唱度最高的歌曲之一,和原作里众人酬唱联句的那些诗歌比起来,歌词甜且浅显,可是对“雨润红姿娇”的引用,巧妙扣回原作,而“何必西天万里遥”加上今宵有酒今宵醉的主题,正反两读,各有哲思。
更重要的是,三十多年过去了,耳边我仍能回想起那些歌声,仍能回想起月下哼唱这首歌的姑娘——还有开始迷惘,兜兜转转这么多年,我可曾真的抵达(或者真能抵达)我所期望的彼端?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
行者道:“我那师父,不听我劝解,就弄死他也不亏! 但只你等怎么快作法,将这铙钹掀开,放我出来,再作处治。这里面不通光亮,满身暴燥,却不闷杀我也。”
暴躁骂起人来,猴哥真是什么都不讲究。
角就长有碗来粗细。那钹口倒也不像金铸的,好似皮肉长成的,顺着亢金龙的角,紧紧噙住,四下里更无一丝拔缝。行者摸着他的角,叫道:“不济事!上下没有一毫松处。没奈何,你忍着些儿疼,带我出去。”
又是名场面,这一段一直被认为是西游记中最强烈的性暗示场面,仔细读来,的确有些道理,更何况, 这就是在黄眉的场子里,那不是也是了……
第六十六回 诸神遭毒手 弥勒缚妖魔
“弟子无依无倚,故来拜请菩萨,大展威力,将那收水母之神通,拯生民之妙用,同弟子去救师父一难。取得经回,永传中国,扬我佛之智慧,兴般若之波罗也。”国师王道:“你今日之事,诚我佛教之兴隆,理当亲去。奈时值初夏,正淮水泛涨之时。新收了水猿大圣,那厮遇水即兴,恐我去后,他乘空生顽,无神可治。今著小徒领四将和你去助力,炼魔收伏罢。”
孙悟空现在说起话来,如果不是我心存着他也在慢慢精进的认知,真要说他这个角色OOC了——另,此处“水猿大圣”一般被认为就是传说中极有可能是孙悟空原型之一的“无支祁” (此说是鲁迅先生首倡):
借用Wiki的定义:
无支祁的完整故事最早见于唐代李公佐创作的传奇《李汤》。其中引《古岳渎经》的记载,描述无支祁“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传说中,大禹治水曾三赴桐柏山,遇到了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四方的无支祁。在一番恶战之后,无支祁被应龙降服,最终被禹用铁索捆缚镇于龟山脚下。这即是“禹王锁无支祁”的故事。与李公佐同时代的李肇也在《唐国史补》中记录了该传说,并引《山海经》云“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祁”。
第六十七回 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清
行者笑道:“师父放心。若是没有借宿处,我三人都有些本事,叫八戒砍草,沙和尚扳松,老孙会做木匠,就在那路上搭个篷庵,好道也住得年把。你忙怎的?”
又来——这种动不动分工干活项目经理的老梗,他们都很爱玩啊;
老者道:“他也只舍得一命,我们又使勾闷数钱粮。”
实在让人心寒,这短短几段,实在塑造出了西游全书最让人生厌的“受害者”嘴脸。
行者又笑道:“越不停当。但说要了田,就要养马当差,纳粮办草,黄昏不得睡,五鼓不得眠。好倒弄杀人也!
看得通透——算是做了三年乞丐,皇帝都不做,何况取经人乎?
“好耍子!好耍子!原来是个有行止的妖精,该和他做朋友。”沙僧道:“这般黑夜,又不曾觌面相逢,怎么就知好歹?”八戒道:“古人云:‘夜行以烛,无烛则止。’你看他打一对灯笼引路,必定是个好的。”是个有钱的子弟。沙僧道:“你错看了,那不是一对灯笼,是妖精的两只眼亮。”
讲起相声来,连沙僧都出手了,当然有趣。
第六十八回 朱紫国唐僧论前世 孙行者施为三折肱
“胡谈!和尚又不犯法,拿我怎的?我们走过去,到郑家店买些调和来。”八戒道:“罢,罢,罢!我不撞祸。这一挤到人丛里,把耳躲捽了两捽,諕得他跌跌爬爬,跌死几个,我倒偿命哩。”行者道:“既然如此,你在这壁根下站定,等我过去买了回来,与你买素面、烧饼吃罢。”那呆子将碗盏递与行者,把嘴拄着墙根,背着脸,死也不动。
西游有趣,八戒功不可没,活该他可爱。
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间修药物 君王筵上论妖邪
大圣却才缓步出宫,一言偶中,他就极会装胖。 早有在傍(一)〔听〕见的太监,已先对众报知。
令人发靥,这一部分在电视剧里也极其有趣,但是有趣的是幼时看几个徒弟如何攒出稀奇古怪的灵药;但是书里最有趣的却是孙悟空装有道神医的那股子让人忍俊不禁的范儿!
另,文中悬丝把脉,信口断症,写的洋洋洒洒,简直炫技,不能不感叹西游果然才子书。
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犼 观音现像伏妖王
妖王道:“可有个姓外的么?”外乃不亲之意。娘娘道:“我在宫,只知内里辅助君王,早晚教诲妃嫔。外事无边,我怎记得名姓?”妖王道:“这来者称为‘外公’,我想着《百家姓》上更无个姓外的。娘娘赋性聪明,出身高贵,居皇宫之中,必多览书籍,记得那本书上有此姓也?”娘娘道:“止《千字文》上有句‘外受傅训’,想必就是此矣。”外公都出在《千字文》上,妙不可言。
孙悟空端的是佛道儒三教皆通——可是,他损起人来,最爱用的还是自称“外公”。
无聊和朋友讨论为什么呢?用“你爷爷”之类不好吗?
我的观点是,外公才可以既可以占便宜,同时又能解释为什么妖怪明明不姓孙却低了辈分。别忘了,西游记(孙悟空)是一本在奇怪的地方讲究逻辑自洽的书啊。
妖王慌了手脚道:“怪哉!怪哉!世情变了!这铃儿想是惧内,雄见了雌,所以不出来了。”
天下惧内的人,读此当浮一大白。
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拘得个土地老儿在庙里似推磨的一般乱转。土地婆儿道:“老儿,你转怎的?好道是羊儿风发了。”土地道:“你不知,你不知。有一个齐天大圣来了,我不曾接他,他那里拘我哩。”婆儿道:“你去见他便了,却如何在这里打转?”土地道:“若去见他,他那棍子好不重!他管你好歹就打哩。”婆儿道:“他见你这等老了,那里就打你?”土地道:“他一生好吃没钱酒,偏打老年人。”
这一段真是纯粹为了活跃气氛——
这七个美人儿假若留住我师父,要吃也不勾一顿吃,要用也不勾两日用;要动手轮流一摆布,就是死了。
这呆子好损的嘴,纯粹透着一股酸劲,但是实在忍不住笑啊。
第七十四回 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
三藏正然行处,忽见一座高山,峰插碧空,真个是摩星碍日。长老心中害怕,叫悟空道:“你看前面这山,十分高耸,但不知有路通行否?”行者笑道:“师父说那里话。自古道:‘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陈知&游园惊梦的一首《反唱西游》,副歌就是化用了这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人船”,甚至《黑神话·悟空》的结局动画,肯定也是从这首歌里得到的灵感——反向叙述整个西游故事,直至原点。
区别在于,歌里的反向真的回溯到了石猴出世的那块灵石,一切归元;而游戏里则是回到了自由的心态,要打上天庭。各有各的趣味。
附歌词:
唐僧取经西天还,一番阴谋归长安.棋盘为地子为天,唯独这猴王本性难缠。
副歌: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人船.辱者定碌碌,荣者自安安.
八戒沙僧做神仙,悟空被如来的小鞋穿,五行山下五百年,水深自有渡他的船.
副歌: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人船.辱者定碌碌,荣者自安安.
悟空怒打天宫乱,灰心拜师菩提仙.求得菩提解惑端,归隐花果山.化一石头了尘缘.
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步步生白莲,相逢处非道即仙,静做讲安闲. —-
自家见了,又不忍道:“咦,他倒是个好意,把些家常话儿都与我说了,我怎么却这一下子就结果了他?也罢,也罢,左右是左右。”
打了七十多回妖怪,大圣就连杀人都不眨过眼,到了此刻,心存一念,也是善哉。
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
三怪道:“且不要吃酒。孙行者溜撒,他会逃遁之法,只怕走了。”
好,又是家乡话!“溜撒”,懂的自然懂。而且后来一查,这个词似乎很多地方都在用,可是要把它当作是书面语言吧,却又少见于文字。当然这次出圈了:
过场动画中,孙悟空对着天兵天将一句:溜撒点,一起上吧!导致很多人都在发,甚至影响了我试图搞清楚词源的努力……
那呆子慌了道:“哥哥没眼色。我又粗夯,无甚本事,走路扛风,跟你何益?”行者道:“兄弟,你虽无甚本事,好道也是个人。俗云:放屁添风。你也可壮我些胆气。”
这对兄弟,当真损友。好个放屁添风。
大圣道:“我儿子,你不知事!老孙保唐僧取经,从广里过,带了个摺叠锅儿,进来煮杂碎吃,将你这里边的肝肠肚肺,细细儿受用,还勾盘缠到清明哩!”那二魔大惊道:“哥阿,这猴子他干得出来。”三魔道:“哥阿,吃了杂碎也罢,不知在那里支锅?”行者道:“三叉骨上好支锅。”三魔道:“不好了,假若支起锅,烧动火,烟煼到鼻孔里,打喷嚏么?”行者笑道:“没事。等老孙把金箍棒往顶门里一搠,搠个窟窿,一则当天窗,二来当烟洞。”
折叠火锅,吃杂碎,然后还和妖怪本人商量起了吃法和善后,作者实在是个趣人。
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归性 木母同降怪体真
攒攒簇簇妖魔怪,四门都是狠精灵。斑斓老虎为都管,白面雄彪作总兵。丫叉角鹿传文引,伶俐狐狸当道行。千尺大蟒围城走,万丈长蛇占路程。楼下苍狼呼食伴,亭前花豹作人声。摇旗擂鼓皆妖怪,巡更坐铺尽山精。狡兔开门弄买卖,野猪挑担赶营生。先年原是天朝国,如今翻作虎狼城。
狮驼国一章,一直被认为是西游路上妖怪势力的顶峰,以及西游本身暗黑底色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段也是如果只是当作套话、行活粗粗略过,也许就不在意了。可是如果真的字字琢磨,的确让人毛骨悚然。
说大王原有令在前,不许吓了唐僧,唐僧禁不得恐吓,一吓就肉酸,不中吃了。
可是,真的暗黑吗?作者也不想把西游记写的普罗大众不爱看吧,所以接下来,用插科打诨的方式,写起了《舌尖上的西游》把我看乐了好几回。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
以他会驾觔斗云,一去有十万八千里路,所以诸神不能赶上。这妖精搧一翅就有九万里,两搧就赶过了,所以被他一把挝住,拿在手中,左右挣挫不得。
作者的理科之魂又按捺不住了。
又听得二怪说:“猪八戒不好蒸。”八戒欢喜道:“阿弥陀佛!是那个积阴骘的说我不好蒸?”三怪道:“不好蒸,剥了皮蒸。”八戒慌了,厉声喊道:“不要剥皮!粗自粗,汤响就烂了。”好一口美食,只是猪脑子太苦。老怪道:“不好蒸的安在底下一隔。”行者笑道:“八戒莫怕,是雏儿,不是把势。”沙僧道:“怎么认得?”行者道:“大凡蒸东西,都从上边起,不好蒸的安在上头一隔,多烧把火,圆了气,就好了。若安在底下,一住了气,就烧半年也是不得气上的。他说八戒不好蒸,安在底下,不是雏儿是甚的!”八戒道:“哥阿,依你说,就活活的弄杀人了。他打紧见不上气,抬开了,把我翻转过来,再烧起火,弄得我两边俱熟,中间不夹生了?”
光引用就够了,不需要多解释,妙人,妙笔。一波三折,平地起浪。
他瞌睡虫儿还有几个,送了他罢。
最后的瞌睡虫都耗在了蒸笼边了——
“唐僧烧了几滚了?”
绝不以凡笔答时间,此处可与“山桃吃饱了七回”并读……
叫道:“兄弟,不好了!那猴子真是个地里鬼,那里请得个主人公来也!”三魔道:“大哥休得悚惧。我们一齐上前,使枪刀搠倒如来,夺他那雷音宝刹。”
这才是干大事的妖怪!
第八十回 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
行者道:“师父,你常以思乡为念,全不似个出家人。放心且走,莫要多忧。古人云:‘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三藏啊三藏,若无悟空,难抵西天啊。
师兄常时也看得不差。既这等说,不要管他,我们去罢。
这也是团队的成长啊,回看前文,唏嘘。
也要问个拐带人口。师父追了度牒,打个小死;这才弄得和尚不的做,老婆不的娶,两头空也。八戒该问充军;沙僧也问摆站;我老孙也不得干净,饶我口能,怎么折辩,也要问个不应。”自然不合。〇看他条例烂熟,岂是个方外君子?
好好好,西行团队各个懂法,嘴尖舌利,所谓刑法是门派的最高心法,不欺我。
第八十一回 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
八戒上前道:“师兄,师父说不好,你只管说好,十分不尴尬。我们趁早商量,先卖了马,典了行囊,买棺木送终散火。”
你回来了,八戒……
第八十三回 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
今日因闲在家,未曾托着那塔,恐哪吒有报仇之意,故(下)〔吓〕个大惊失色。却即回手,向塔座上取了黄金宝塔,托在手间,问哪吒道:“孩儿,你以剑架住我刀,有何话说?”
用典精妙,忍俊不禁。
放下宝塔,便亲手来解行者。行者就放起刁来,道:“那个敢解我!要便连绳儿抬去见驾,老孙的官事才赢。”慌得天王手软,太子无言,众家将委委而退。
行者道:“古人说得好:死了莫与老头儿同墓。干净会揭挑人!我也只是做弼马温,闹天宫罢了,再无甚大事。依理按法看来,也不过是和奸。也罢,也罢,看你老人家面皮,还教他自己来解。”天王才敢向前解了缚,请行者着衣上坐,一一上前施礼。
大圣无理也要声高,何况这次占了道理还吃了亏,可不要扶摇直上——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
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中虚外实,先为“难”字一逗。且莫胡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反扣前文:“你若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那行者一生豪杰,再不晓得暗算计人。
这……谁说的,作者你吃书了。
八戒道:“我的儿,不可欺负我!我家里人来也!”
八戒道:“哥哥,你知道,公子登筵,不醉即饱;壮士临阵,不死带伤。”
八戒真文豪。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灭妖邪
八戒滴泪道:“哥阿,仔细着,莫连你也捞去了,我们不好哭得。哭一声师父,哭一声师兄,就要哭得乱了。”行者道:“没事,我自有手段。”
忍不住记录八戒每次的金句。
即将毫毛拔了一把,口中嚼碎,轻轻吹出,暗念咒语,都教变做瞌睡虫儿,往那众妖脸上抛去。一个个钻入鼻中,小妖渐渐打盹,不一时,都睡倒了。只有那个老妖睡不稳,他两只手揉头搓脸,不住的打涕喷,捏鼻子。行者道:“莫是他晓得了?与他个双掭灯。”又拔一根毫毛,依母儿做了,抛在他脸上,钻于鼻孔内,两个虫儿一个从左进,一个从右入,那老妖爬起来,伸伸腰,打两个呵忺,呼呼的也睡倒了。
此时开始,终于用完了原始的瞌睡虫(应该仅剩一只了),所以一律毫毛代替。
第八十七回 凤仙郡冒天致旱 孙大圣劝善施霖
那郡侯原来十分清正贤良,爱民心重,不知千金何来。
凤仙郡一章,从头到尾透着点不协调,尤其此点,处处写郡侯清正,却处处有着写不清楚的暗处。
比泾河雨数,又少了三寸六点。
昨日见人锐评媒体投票作假,泾河龙王这一节堪称数据造假导致惨烈后果的绝佳例子,实在妥帖。而此次写雨水,依然有零有整,依然是在虚构小说里努力建立扎实‘现实感’的努力吧……
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观灯 玄英洞唐僧供状
不日要割剐你师之肉,使酥合香油煎吃哩。
怎么看着觉得挺香的。
第九十三回 给孤园问古谈因 天竺国朝王遇偶
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傍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靶!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甚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大圣变禅僧,西游变坛经,此处忽然一变,实在绝妙。西天将至,正果待成。
八戒道:“哥哥又说差了。师父做了驸马,到宫中与皇帝的女儿交欢,又不是爬山踵路,遇怪逢魔,要你保护他怎的?他那样一把子年纪,岂不知被窝里之事,要你去扶揝?”
悟空说禅,悟能开车。
第九十五回 假合形体擒玉兔 真阴归正会灵元
“我是天竺国国王公主。因为夜间玩月观花,被风刮至于此。”’那老僧多知人礼,即将公主锁在一间僻静房中,惟恐本寺顽僧污染,只说:‘是妖精,被我锁住。’
如前,作者聪明就在此处,但写故事,且撇开所谓贞洁的困境。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护遭魔毒 圣显幽魂救本原
我老孙特来取你,到阳世间对明此事。既蒙菩萨放回,又延你阳寿一纪,待十二年之后,你再来也。”
和故事无关,只是读到这里忽然想到,倘若事情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死而复生,且清楚知道自己阳寿还有十二年,我会接下来度过怎样的人生呢?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他们三人也一齐声相和。
唐僧于无底船上见已是尸身的自己沿河而下,脱离了肉体凡胎,徒弟几人纷纷拍手相贺,这一幕超现实的场景,让人一时触动不已——虽然在西游记这样的高魔世界里谈‘超现实’,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刬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经》沾住了几卷,遂将经尾沾破了——所以至今《本行经》不全。
把故事和现实扣合,这也是传奇小说常用的妙笔,而西游记行文到此,往中土(也就是大部分读者最熟悉的‘现实’)回归过程中,也慢慢用传说开始扣合历史了。
三藏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
悟空真得道也。
第一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
似作者才子,会不知道贞观并无二十七年乎?这就仿佛是《盗梦空间》里不倒的陀螺一样,是作者留下的梦境图腾吧?
《圣教序》
又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历史典故了,唐太宗为归来的三藏写下的《圣教序》就这样嵌在了《西游记》的终章,是的,传说已经结束,而历史正将开始。
结语
借助最近的热点,终于读完了(而且比较仔细地)《西游记》,开始时多少有点勉强,但是到了后来却意外地顺畅,甚至不忍释卷。等到读完,真想俗气地说一声,作为中国人,《西游记》原著,不能不读。
西游记首先是一部古典小说里(虽然我读得不多)有明显人物弧光的成长小说,孙悟空作为全书毫无疑问的男一号和唯一主角,从灵石到成佛,知识、心性,能力都是在跨越三界四洲的奇幻历险中不停的成长,而且尤其高妙的地方在于,不同于网络小说里战力成长,作者的笔力眼界,让他成长到了顶点,反而写出了通透的佛性和参悟。
同样四大名著,到了末尾无不皆是向虚处求解脱:
三国演义的“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红楼梦的:“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到了水浒传,又是:“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多少让人唏嘘惘然,感叹“世事一场大梦,人间几度秋凉”,唯独西游记,最后五圣成真,不但是主人公得到了境界的升华,成佛正果,更是扣回了现实,留下了一个真经东传,普渡众生的美好愿景。
如果真要选一个真正老少咸宜的完美读本,《西游记》当之无愧。既有趣味,又不乏教化,而更深的底色里,更是深藏着劝世之心。
少年懵懂,意气风发,读《西游》,可以看到的是孙悟空如何砥砺成长,修身修性,如何像编注者所试图证明的一部西游即一部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虽然有些牵强,但是比起硬把它解释为修道之书要符合本意得多;
中年困顿,烦恼渐生,读《西游》,读到的是行者谆谆教导,那是“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的乐观和豁达;更是“有路且行,无路方住”的坚持不懈。
老年回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万事顺遂的找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宝贵之物”,可是大圣又会慈祥的告诉我们:“你若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是的,这是《六祖坛经》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也暗合《道德经》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但是,前人所谓西游讲的是三教融合,在我看来此话并不可当真。我仅仅是觉得,作者自己所学驳杂,成书之时信手拈来,驾轻就熟,这才造就了很多地方有各个思潮浑然天成融合之感,并不奇怪;
我们更不要忘记了,《西游记》其最广泛的读者并不是什么高级知识分子,而是面向普罗大众,面对平民百姓,它能自成书起就广受喜爱,至今不衰,恰恰也意味着,作者叙述、阐发、引用的这些佛道儒的文化内容,那些山、医、命、相、卜的精彩纷呈,其实早就杂糅在中国人的社会与日常中,浸润在中国人最深层次的血脉里——与其说《西游记》是试图‘宣讲’这些相互融合的文化,不如说,《西游记》所写的其实就是在糅合了这一切的中国文化本身。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这部作品可以有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为什么到今天我们还是一次又一次的为齐天大圣的出场而振臂欢呼。
我很庆幸自己终于读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