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关于怎样求和的故事,但是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毕竟是发生在齐国与晋国之间的故事,和前面的强弱分明的小国与大国议和比起来,齐国佐到底还是多了一些底气。所以,当他义正言辞用最客气谦卑的态度说着最硬气的话,让人忍不住想原文背诵:
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所以虽然国君怂了,但是臣子依然在外交手段允许的范围之内争取到了最大的尊严,所谓不辱命,信夫。
PS. 关于晋国要求萧同叔子为质的事情,虽然齐国答得义正言辞,而且光看左传和春秋可能还有点莫名其妙;但是,幸亏我也读过榖梁传啊——实在要说一声活该,因为他儿子干的就不是人事啊:
季孙行父秃,晋郤克眇,卫孙良夫跛,曹公子手偻,同时而聘于齐。齐使秃者御秃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偻者御偻者。萧同叔子处台上而笑之。
幼稚不幼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