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shine 057

逛B站随机看到了某在港Up的视频,直播香港商业街现状。当今的情况自然清淡了许多,可这不是我所关心的。只是在他提到运动鞋店现状时,提到了‘波鞋’云云,却触动了我的记忆,

第一反应就是,时至今日,非粤语环境的年轻人,不晓得对于‘波鞋’这个说法还有没有概念?回到几十年前——准确的说,上世纪(天啊)90年代的时候,波鞋至少是我(以及身边人)对所谓篮球鞋、运动鞋的‘正式称呼’,或者狭义一点,直接代指当时青少年眼里的高端鞋类(那时的耐克、阿迪);而不论从价格、舒适性和质量上,对比当时竞品的回力、双星为代表的帆布胶鞋(更不用提其他杂牌),确实有着明显的差异。

所以不难理解,当时的学生们,对于这类鞋品的推崇和追逐;而对于我们那种中部欠发达城市而言,名牌波鞋更是不属于能普及多数人的消费水平:

这也就触发了这里我想为之备注一笔的‘时代记忆’——‘摁’波鞋。

摁,只是我从方言发音和含义理解里,猜测的用字。简单说,就是代指类似校园霸凌级别的‘抢劫’。能用上这个词的,一般其涉及价值不会到通常意义上的刑事案件的抢劫级别,而施暴者与受害者也多数是青少年,尽管动手的人可能是已经辍学‘打流’成为社会上的‘嘈子’(这又是一个以后可以展开来聊的名词);而且涉及到的暴力手段,很可能也只是多人围上,辅以诸如敲头、耳光、扯头发之类的恐吓手段。在90年代中前期,我身边的男生,包括我自己,多多少少都目击甚至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摁’的目的物:钱,反而是我印象中不是那么突出的,那个年代的中小学生,能放在身上的现金毕竟有限,抢来的用途多半也只是能够去游戏机房打几个币、街边的台球房打几局球,偶尔有个十块五十的便是巨款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如下那些明显带有‘青少年色彩’的东西。

比如,口袋里剩下的几个游戏币、某支好钢笔;最离谱的是,皮带(头)、皮鞋、和波鞋了;那个年代的皮带和皮鞋,无非就是在内地用户眼里高端洋气的几个品牌:老人头、鳄鱼、金利来,提起这几个品牌,到了现在,它们logo的形态我还依然历历在目,真是时代的眼泪。如果作为学生你戴着一条‘名牌’皮带来了学校,被人盯上,那么风险很大会被围堵着‘摁下’皮带头。此处,这个‘摁’字更是形象无比,因为大多款式的皮带头要拆下来,就是要用力摁下转折的关节,我甚至怀疑‘摁’字用于这种场合就是滥觞于‘摁皮带头’了。

而‘摁波鞋’这个行为,哪怕是当时,也是我觉得颇为怪异的一个行径了:围住被看上的,穿着光鲜新波鞋的受害者,一通威胁、推搡后,逼着对方脱下鞋子,然后把自己的鞋子甩给对方后,换了鞋扬长而去——就算鞋子再新,想起来依然觉得荒诞;可是这种现象相当普遍,甚至同学间但凡有人有新鞋要穿来学校,会不会被‘摁’掉,已经是在考虑‘审美’之外必须要衡量一下的因素了,可谓荒唐(虽然当时并不这么觉得)。

这种情形,一直等到我高中时期,才似乎渐渐地少见,或许是因为高中生的身高体量不再是最佳的作案对象、或许是因为同样年龄的混子们更多开始步入社会和正轨(同时也步出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范畴),更有可能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治安的进步,这些灰色的东西至少不再以如此直接、生猛的方式出现了。

时至今日,‘波鞋’这种叫法在内地已经被扫入了历史的故纸篓,我个人看来和当年席卷内地、左右风气的香港文化式微有着直接的关系,再和小朋友们提‘波鞋’,恐怕多数人会一脸疑惑;而假如和他们说起我们那个时候还有有着这么高频的在校园里、大街边被人堵着抢文具、衣物、鞋的过往,那就更加会让人恍如听着小说和故事吧?

近来偶觉老之将至,也无意中看到父执辈在公众号写些回忆五六十年前家乡的种种,忽然想到,记忆的湮灭何须五六十年之久?就算是二三十年前的事情,其细微处,恐怕也早已渐渐不详。

是为记。

11 Oct 2021 , 写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