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完及诸侯盟

《古文观止》选文,却跳过了其实很关键的一句前文,即,关于齐桓公为何要伐蔡,原来是闹小别扭的老婆被遣回娘家,然后还没离婚呢,就被嫁给了别人这种‘奇耻大辱’: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好吧,蔡人确实头铁,而后果就是战争和溃败。因为这种原因而发生大战,四舍五入也算得上是特洛伊似的战争了;然后,齐桓公打完蔡,还不过瘾,转身就要去顺便推楚国。

而楚国毕竟不是小国家,而只有在对战双方还有得打的前提下,才有了外交家们发挥的空间,屈完是在这样的时候上场的,而且留下了两段后世常常引用的素材:

风马牛不相及也

别看披着古文的皮,可是楚人开口就是这么‘粗鄙’,但是生动,这一番话砸在管仲身上,让他也有点扛不住了;还好,毕竟对方是齐国,是霸主,假如换了实力不济的对手,哪怕是周王朝,楚人也会直接一句“我蛮夷也”怼上去,还讲什么道理?

包茅不贡

这个借口和后面‘昭王南巡’的接口比起来,各有千秋:前者属于罪证很确凿,但是罪行很轻微(说到底只是影响了周室的祭祀滤酒),后者属于罪行极其恶劣(昭王和楚国杠上,三次伐楚,到了最后第三次,就在周人自己也讳莫如深的疑似全军覆没于汉水后不归),但是罪证却有点扑朔迷离。作为有经验和老道的外交家,管仲抛话题抛得灵活而有深意,既高高举起,又留下了轻轻放下的余地;

屈完毫不犹豫的选择对包茅不贡的“承认”、“道歉”,而矢口否认了和昭王不归的任何关系:“君其问诸水滨”,寓意也非常清楚:我们不打算和你撕破脸皮,所以依然承认齐国作为霸主,周室作为正统这样的国际秩序,但是,只要是不伤筋动骨的小错误,我们愿意给足了面子来伏低做小,其余的老账你们也别不依不饶了。

接下来的宣示诸侯国的兵势,要求入伙结盟等等等等,依然延续了这样的思路,楚人现实、务实的外交策略就是:面子的事情,你尽管开口,我们无所谓,但是大家心里都有点数,差不多就得了,不要逼人太甚。毕竟,楚国不是蔡国,里子面子都想挣足了的好事情,毕竟还是要从实力地位出发来谈的

所以一方面,毫不吝于往高了捧齐桓公,做小弟做的行云流水: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另一方面,却隐隐露出了衣襟下的短刀: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都是成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大家不用说破,结盟而归,”屈完及诸侯盟”。看聪明人打交道,就是比较舒畅。

18 Apr 2022 , 写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