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梁谏追楚师是一段值得琢磨的文章;明明篇幅不长,却有着现代小说一样的妙处和蕴含哲学的内里——也许是我过度解读了吧?
文章取的是随楚相争的一个截面,开篇斗伯比的献策就已经埋下伏笔、可是轻松被素有贤名的季梁所预判,孰料,这不过是斗伯比预判了季梁(或者说随侯)的预判之后依然施展的计策——这是什么?这不就是后世通俗小说常见的嵌套预判吗(这里要点名《火凤燎原》),作为所谓预判的典型结构,又不可避免的击中了“双雄”的模式(此处尤其喜欢熊率且比那句:季梁在,何益?),不论是气定神闲的斗伯比,还是谏追的季梁,都毫无疑问是让人佩服的智者,而且难得的,双方君主都从谏如流,这才看到了各自施展的精彩。
斗伯比那句:“以为后图,少师得起君。”
虽然在这篇选文中并没看到回响,但是知道历史走向的我们当然知道最后就是斗伯比赢下了这一场对人心的算计。勉强说起来,这也是“契诃夫的手枪”了。
唯一不那么‘现代’或者‘小说’感的部分,反而是季梁说随侯的那一段阐述,着眼的压根不是‘兵者诡道’,反而是讲的是‘天命’、‘忠信’,更加在这一段里,阐述了类似于‘民贵君轻’的概念,即君主仰仗鬼神、而“民为神主”,而民心之外的随侯自矜的所谓‘信’,无非是类似曹刿论战中的“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种思想就当时来说,可以说是极其先进和振聋发聩的,季梁也不愧是为‘随之大贤’而不仅仅是谋主而已。
《左传》行文当真是为圣人注,而《古文观止》选文也当真是篇篇有深意,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