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想到现实:ONLIVE技术
这几天,连续看到了Engage和Cnbeta上对于在GDC(游戏开发大会)上发布的号称革命性的远程游戏技术,ONLIVE的报道。忽然发现,这个和我曾经YY的东西是多么的相似,而这种想法又是如何紧密的与当前所谓云计算的概念一脉相承。
简单的说,就是把从前在本地机器上安装与运行的游戏(包括单机和网游),统一安装到服务器端,而用户远程通过配置要求极低的终端设备(例如PC、Mac、上网本、ONLIVE提供的专用连接器等等)登录到服务器,然后在服务器上进行游戏。在本地的机器几乎对于运算、图像处理等等都毫无要求,而所有的问题都转化成为了视频的即时压缩和传送。
报道链接如下:
终结主机?革命性网络远程游戏技术亮相_游戏_cnBeta.COM
还有一条是发布现场的视频,53分钟的内容,很多,演示也很精彩。
相当激动人心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已经不仅仅是想法了。开发者在现场已经做了华丽的演示,并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和口哨。
和同事一交流,第一反应就是对图像压缩技术以及网络状况的担忧。
仔细看看视频,现场提问也很犀利,主要是针对实用性(网络lag等)。而回答是,现阶段他们通过在美国东西岸设立数据中心以及通过架设光纤来优先保证北美这个主要目标市场的推广。演示会场距离他们在Santa Clara的数据中心大概50英里,而现场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不过,他们曾经让澳大利亚的哥们试用了一把(Just for fun as he said…),果然被lag得没法玩,这方面的确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至少在现有的条件下。
Anyway,这依然是一个非常酷的技术和方向,云计算又展现给我们新的一面,云游戏。设想一下吧,到某一天,家里不再需要有如何如何高端的电脑来运行那些越来越华丽的游戏大作,你要的只是一台最轻便的网本(比如EeePC?),然后有一条足够高速的网络。你就可以通过购买、按月租用、按时点卡等等方式去远程游戏了。
这个景象离我们还有多远?我相信也许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遥远。也许就在未来几年间,倍增的网络带宽终于能够勉强跟上这越来越疯狂的、跑得越来越快的网络应用的思路——哦,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就算慢上几步也无所谓,至少那个时候,ONLIVE这种技术也能够成为众多‘云’技术中,最普通的一样了吧?
久违的少年漫画,食梦者
以求是之名
只有孩子才能拯救世界
推荐在线漫画阅读工具Comic Shelf
距离我上次认真看漫画,算算恐怕也有5年了。那个年代,《二十世纪少年》依然还在连载,到了今天电影化第二弹已经上映了。
WP现有中文缩略名批量翻译插件
前段时间写过帖子是介绍了可以自动获取标题中的slug信息,或者自动翻译标题信息的插件。这个当然是很好,但是对于我来说,还有一大批没有设置过英文缩略名的历史文章,这个该怎么处理,我倒是大伤过脑筋。
说到为什么一定要英文缩略名呢?主要是看起来不爽。浏览器遇到中文缩略名,就只会处理成一大长串不可读的编码,例如:http://mooninsky.net/%E6%96%B0%E5%B9%B4%E5%BF%AB%E4%B9%90——这个其实就是中文‘新年快乐’的编码而已。
其次就是有时候这种名字会导致搜索引擎无法正确追踪——至少我在google的管理员工具里就看到这种告警。
所以,我下了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
事实说明,万事万物都是有解决的,果然看到了这个神奇的插件:cos_slug_converter,关于使用方法也很详细的列在了作者的主页上。
使用有点特殊,引用如下:
从硬科幻到幻想小说
这两天读到《科幻世界·译文版》三月刊中李克勤的前言,半调侃的提到了尼尔·盖曼的作品获得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儿童文学奖项的消息——同时感慨这个家伙的不务正业、‘不守规矩’,须知,那些什么类型的作家写什么类型的书的好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这个对编辑和图书管理员来说同样残酷的杂糅时代,赫然已经到来了。
看看那些作品就能很明显的感到,对于科幻小说、奇幻小说来说,那条分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甚至就如同这篇前言提到的,科幻、奇幻、爱情、历史、宫廷、战争……这些元素中的几种往往会同时出现在一部作品当中。‘科幻的皮,奇幻的骨’这种事情已经越来越常见,而像早期硬科幻当中,能够如同砌砖搭墙一样用坚实有据的‘未来技术细节’来撑起作品的则越来越少了。
比如,‘天渊’系列,虽然是科幻的,但那些想象和设定,很多时候和奇幻作品中的那些架空设定有很大的区别么?还有出现在无数作品中的多重宇宙,平行世界的概念,更是早就在包括科幻、奇幻在内的作品里泛滥,看看‘安柏志’,看看这期译文版上的尼尔·盖曼的‘穿梭异界’,他们难道不是很相似么?再看看近些年的雨果星云的得奖名单。科幻奇幻交替争夺的情况也很激烈,而诸如天渊力抗哈利·波特的情况更是不少见,而一直被认为是科幻界的顶级奖项,其实更准确的说,它们涵盖了所有的幻想类小说——特别是奇幻类小说其实更加强势一些。
这是必然的趋势,而且自然会愈演愈烈。因为能够让科幻迥异于其余(特别是奇幻类)的硬科幻之路,注定会越走越窄。因为适合硬科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还能遥想属于阿瑟·克拉克那一辈的黄金时代。硬科幻作家们的思维总是可以穿越技术的瓶颈,用瑰丽的想象加上扎实的理论基础来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实实在在的未来技术的景象。更早的时候,儒勒·凡尔纳就可以提出那些超出人类科学水平很多年的,在当下终于得以实现的技术,而阿瑟·克拉克的很多设想甚至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走在了科技的前面——最重要的是,这些并非他们拍拍脑袋的奇想,而是基于现有技术和理论依据所作出的合理的、可实现的、有重大借鉴和指导意义的结论。但是,这样的时代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已经不会再来了。
主张‘超人巨变’的弗诺·文奇就在访谈中坦白的表示,当前的硬科幻创作,对于创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难。曾经的科幻作家,可以轻易的在当前技术基础上推演出几十年后可能实现的技术,但是,当前技术的发展实在是过于迅速,科幻小说中能做到的技术超前(当然是指有根据有切实可行性的)也许只能保持几个月而已。最尴尬的事情莫过于,他曾经经历过当一篇他创作的小说发表时,文中提及的技术,居然就已经实现了——这不变成科普了么?
而技术发展过于迅速,技术分工的越来越细化和专业化无疑是根本的原因。就如同当年达芬奇这种全才已经不可能在这个时代出现一样,就算是科学家,你也不太可能像当年那样可以在头衔上同时加上一堆诸如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等等等等的称呼了。要掌握足够新的、扎实的知识和技术,必须专业化的投入精力,否则,你甚至可能连当前的某方面的技术进展都无法了解,遑论是革新和设想了,强行设想,只能是闭门造车,空中楼阁,更是偏离了硬科幻的方向。这就是为什么作家越来越难创作真正的硬科幻了。
所以,自然而然的,我们会发现,科幻果真越来越‘软’了——当然并不是说越来越不好看了。索性挣开了技术念想的科幻小说家们,开始更广阔的在情节、人物上面下功夫。就像那些波澜壮阔的太空歌剧,就像那些潇洒的赛博朋克,骨子里写的是人物和情节,而科幻的世界只是一层做梦的环境罢了。某种意义上,就和魔幻世界里的架空大陆有一样的本质。所以,在小说类型中比较另类的科幻小说,开始越来越注重于小说更加原始的作用——描写人性,照亮灵魂,给读者提供心灵上的营养。(当然,这是我私下的定义…请批判的理解。)
所以,总结来说,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这样,现在这样,以后也只会程度更加的加深。这个趋势导致了硬科幻小说的渐渐式微,从而令科幻小说慢慢的和其余的幻想小说日趋融合。而这股汇合的力量,其实是一种更加纯粹的、以及被迫‘高度专业’化的小说,反过来,又构成了我们眼下这个‘高度分工’的社会的一部分。
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安静的孔庙
忘掉这个版本的《龙珠》吧
—— 好吧,我承认,2009年3月14日早晨10点30分左右,我的确和我老婆去看《龙珠》了。
——但是,我发誓,我绝对不是蓄意的!我没有这个动机!你要知道,在它拍的时候,我就没抱任何指望。这种类型的漫画改编的真人电影,能够拍成功才见鬼呢。不错,你说的对,《变形金刚》能成功、《超人》能成功,甚至《绿巨人》都能成功,为什么《七龙珠》不可能?关于这一点,美国人画的东西,从来都不是什么‘美型’的东西,不用担心会给人太大的反差——所以就连港漫改编都比日漫轻松多了,《古惑仔》、《风云》、《中华英雄》都不差。你,你真的能够想象出真人电影怎么去让悟空顶着一头万年不动的金属感十足的三尖叉,睁着一双半张脸大的眼睛去大喊‘龟派气功’么?
——不对,我不全是臆测和主观。我算是资讯蛮发达的人了,我晓得这片拍的过程中的那些嘴上官司。星爷监制到一半居然要抽腿表示自己被架空,不想陪着玩了;鸟山明大神从百忙的DQ当中也主动表示自己被编剧和角色都雷到了,但是仍然勉强的鼓励FANS可以把这个当作平行时空的东西来看……这片子,能好看才有鬼列?
——那我为什么要去看?因为早场+打折很便宜啊,十五块就够了——当然,《刺杀希特勒》也便宜,那是因为……那是因为……希特勒要快两个小时,而且开场晚,选择了它会影响我们吃午饭的……什么?你说活该?你不能对一个消费者说这种残酷的话啊!